不久前認識一位老師,在一個職業學校專做學生工作,那個學校的學生出了名的難管。上學時我在職業學校實習過半年,曾經因為學生不學習在課堂上發飆,對學生難管有切身體會。
他總是笑呵呵的,年齡看上去四十左右,當他無意中說出自己的孩子已經上了大三,自己也小五十,我就對他來了興趣。
“學生工作一定很難做吧?”
“挺好的,今天又碰到一個有趣的學生。”
“你不覺得那些學生太難管,做學生工作光跟著他們生氣了?”
“不會啊,他們其實還不是很成熟,做他們的工作挺有成就感的,有時候一個家長都管不了的學生在你手底下變了個樣,那是當老師最幸福的事了。”
“聽說現在的學生都頂撞老師,你沒碰到這種事?”
“當然碰到過,不過沒必要跟他們計較,孩子嘛。”
我似乎明白他為什么能夠整天笑呵呵的了,也許真沒多少讓他計較的事情。
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人說我脾氣好,甚至有人勸“有火就發出來,不要憋在心里,憋著不好”。其實我脾氣不是很好,偶爾會有火不發,但大多數時候,別人以為應該生氣了,實則根本沒生氣,甚至沒當回事。年輕的時候可能還有很多計較,年齡越長越覺得沒有多少事是值得計較的。
小的時候,每年寒暑假、放了學,我都會跟妹妹一塊幫著父母干活,采桑葉、拾棉花、掰玉米、割麥子……只要能干的都干,村里的很多人說我們能吃苦,不像一般的孩子。其實,很早的時候我們就明白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每天看著父母為了我們幾個孩子起早貪黑,沒日沒夜,自己舍不得吃穿供我們上學,我們就知道自己沒有理由和權利對父母發脾氣,從小到大我們都是乖孩子,好像也從沒有過青春叛逆期。
長大了,成了家,兩個人開始搭伙過日子,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不會有大的矛盾和仇恨。戀愛時還計較對方有沒有送禮物,有沒有噓寒問暖。剛結婚的時候在乎誰干的家務多誰干的少,誰做飯誰刷碗,吵架誰先道歉等等,等時間長了連架也懶得吵,誰說多一句說少一句都不再觸動對方的玻璃心,家務誰干多一點干少一點全憑自愿,本來就是合伙人,哪有那么多計較。
對于孩子,做父母的怎么看都是自己的孩子好,雖然偶爾會氣的你想大打出手,但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家長的問題,孩子的大部分問題都能在家長自身找到原型,想發火的時候想想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火也就沒有了。
對公婆,前二十幾年完全是陌生人,硬要捆綁到一塊,各種觀念、生活習慣等的差異造成的摩擦誰也無法避免,誰都不是圣人,而誰都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作為晚輩,還是要適當的讓步,有些習慣是五六十年形成的,不會因為你的看法而改變。他們能夠放棄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幫你帶孩子,這就是最大的恩惠,不管任何時候都想到這一點,想不產生矛盾就自己多做一點,多做家務,多帶孩子,只要不認為他們幫你是理所當然心里就敞亮多了。
對同事,合得來就多交往一些,合不來就距離遠一點,說到底就是合作把工作做好的事,沒有多少事值得計較,就算多干點也別覺得自己吃了虧,別人還以為你占了便宜呢。怎么算占便宜呢,如果覺得學到東西是占便宜,多做點就不覺得委屈;如果覺得多閑一點就是占便宜,那多干點就覺得吃了虧。
對朋友,朋友之交淡如水,不想著占朋友的什么便宜,大家呆在一起愉快就交往,如果合不來,硬拉到一塊也沒有意思,朋友之間也沒有多少事值得計較。
對陌生人,就更沒必要計較,當面不認識,扭頭在人海茫茫中可能再也不會相見,跟他們有什么計較的,一語不合吵個天翻地覆又怎么樣呢,你會解氣?恐怕越斗越生氣吧。
有人會說,這樣活著多沒意思,不是活的挺傻的嗎,不是光被別人占便宜了?
不計較不代表活的沒有樂趣呢,省出時間來可以有很多事情要干,陪家人、陪孩子、健身、讀書、進步,沒事偷著樂,一個電視劇就能愉悅半天,一個戶外活動就能高興一周,一次旅行就能讓半年時間津津樂道,這樣不好嗎?
時時刻刻都在進步,占你便宜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不計較是我的活法,沒有那么多的氣要生,沒有那么多的人要斗,知道自己想要的,過自己的生活。
你呢,你的生活呢?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