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個善良的人。”等我說完這句話,班里的學生都笑了。
五分鐘以前,剛剛同班級里的學生們一起看完了課文《孔乙己》的話劇視頻,點開了ppt ,就看見了一個簡單的問題: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問題?
我可以從講臺上看見每一個學生面上帶著的不以為然的神情,我能理解他們,十數年的學習經歷,已經告訴了他們這道題的答案必然是曾經有過的落后思想是如何毒害了一個國家的進步,他們甚至都懶得思考更多,隨口回答道:“迂腐的封建科舉制度是不好的!”
看著眼前的景象,我忽然有種不知應該怎么繼續講解課文的感覺。
我定定的站在講臺,兩眼望著他們只能保持沉默,學生們愣住了。他們慢慢的安靜了下來,他們開始有點恐慌,他們以為是他們的回答或者他們的隨意態度令我感到了不開心。
“你們別害怕,你們的回答沒有問題,是正確的。”我平靜了自己的內心緩緩說道,“但是,同學們!今天我們不去思考如何回答正確這道問題,我們一起隨便說說你們真的想到了什么答案,這樣我覺得會更有意思。”
聽到我的話,他們開始皺眉頭了,我喜歡看見學生皺眉,因為那樣我就知道他們開始動腦子了。
“老師,你能示范一個嗎?不然有點摸不著頭腦。”班里最積極的開始了,依然想要找到正確回答的路子。
“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我隨口說了一句,學生們都笑了。
他們覺得這算什么答案,這樣的回答在考試里是不可能得分的。
但我卻不愿意就這么停下來,我看了一眼書本上的黑體字。“你們笑了,我知道你們為什么笑,但我們先思考一下我說的答案,它的問題在哪里?”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句話本身從語法到價值觀都沒有任何的問題,那我們笑的原因在哪里?
原因就在于我們認為這句話太簡單了,我們認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個要求太簡單了,但我們真正了解善良本身的含義或者說善良所包含的范圍在哪里嗎?
我能想起來,以前看過書問母親說:我們的佛教與別人的佛教有什么不一樣嗎?
母親笑了一下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你踢倒了一個年老的婦人腳邊放著的水壺,這我們都知道叫做惡,別人認為相對應的只要你沒踢那水壺就是善,而我們的佛教告訴我們,不管水壺是誰踢翻的,只要你視若無睹那就是惡,只有上前幫助才是善。
“現在你們能夠告訴我,文中有誰是善良的?”
學生們都開始慢慢的搖頭,我知道我現在說的任何話,對于他們來說都只是一種說教,一種大部分學生注定會忘記的內容。
但昂久說過這是種子,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可以開花的種子。
我相信他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