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到中秋,也是一年中僅次于夏收的最忙時節,也叫秋收。一般也要放幾天假,回家幫父母干活,現在想想,也是有苦有樂,有淚水,有汗水,有笑聲,有回憶。
家鄉的秋天,雖然也有辣椒,棉花,高粱,芝麻,紅薯,谷之類的作物,但很少,只是田野里的零星點綴。大多數地里種的是玉米,玉米地一望無際,如一片海,只是時近中秋,“海水”的顏色由綠轉黃了。
在我腦子里,秋收的背景,總是綿綿苦雨。說實話,至今都不忍回憶雨中干活時的辛酸,仿佛撕裂傷口般的揪心。那時的田野中,幾乎沒有像樣的路。本來就坑坑洼洼,坎坷不平,雨下幾天,人來來往往經過,架子車也碾下深深的轍,雨水一泡,有些地方簡直就是一堆黃泥灘,有些則是泥水坑,有些都近似于沼澤了。常見有架子車陷在泥潭中,人越掙扎拉,車越陷的深,最后不得不嘆口氣,歇下,招呼幾個青壯小伙,喊著號子,一起發力,才能沖出泥潭,當然,少不了濺一身泥漿,那種畫面,如非洲的難民。
玉米葉已枯黃,玉米桿也已萎衰,玉米棒早已成熟,玉米粒開始綻露,玉米須變成深紅。如果不及時掰,就會發芽,或者發霉,不掰,麥子也不能及時播種,而那時候根本就見不到收割器械,連拖拉機都很少 。
一下雨,每個人頭戴一頂破草帽,身披一張塑料布。我和小妹通常在前面掰玉米棒,玉米桿高,有時還得踮著腳,一手托住棒子根,一手用力扭下,順手扔進籠里。籠越來越沉,最后提到地頭,倒進架子車廂,我們的胳膊常常被勒出深深的一道渠印,紅紅的,半個月甚至一兩個月才慢慢消退。有野草像蛇一樣纏在玉米桿上,不小心就會刷在臉上,胳膊上,留下一道道血印,然后發腫,奇癢無比,需用肥皂反復清洗。更少不了蚊蟲叮咬,野蜂亂蟄,這些都是小問題,最大的苦楚是手腫的厲害,麻木了,胳膊,腿都疼,但活還多著呢!
父親在后面貓著腰,奮力的用撅鋤挖玉米桿,挖一棵,攬在懷里,揮鋤挖第二棵,連續挖十余棵,懷里已成一抱,才平攤地上,后來我大一些,也開始拿起了撅鋤。母親和姐姐在后面佝僂著身子,把玉米桿一捆捆抱出地,雨水浸泡過的玉米桿,格外沉重。一大一小的兩人,均干瘦如柴,抱不動,就硬拽,家家戶戶也都一樣,常有人嘆氣,唉!農民真苦呀!再苦再累,也要堅持,趕緊騰出土地,好種麥子。
玉米棒裝架子車,也是有技巧的,外面一層的棒子尖必須朝下朝里插,一根根直立如刺猬的刺,這樣裝的又多又穩。裝滿車廂后,還要摞上七八個滿滿的編織袋,在袋口處,棒子必須交叉橫放,這樣,棒子就不會在路上因顛簸而掉出。然后父親在前面架轅拉車,我們幾個在后面低著頭彎著腰用力推,根本就看不見路,常常深一腳,淺一腳,一不留神還會摔倒在泥地里,誰也不會叫苦,爬起來繼續推。
棒子拉回家,倒在院子里,還得盡快剝去玉米棒包裹著的殼,否則,棒子就會發熱,變壞。晚上,如不下雨我們就在院子里圍著玉米堆剝殼,一直熬到半夜。如果這時你在村道走一遭,就會看到家家院子上空燈火通明,墻外就能聽到收音機里傳出或悲涼或輕快的秦腔,門縫里飄出輕輕的鄉音以及嚓嚓的剝殼聲,還有柴垛下蟋蟀歇斯底里的鳴叫,遠處深巷中幾聲犬吠,枝頭上有鳥兒撲閃翅膀。如果下雨,屋子里一定在忙碌,你能聽到的,多了絲絲的雨聲。在中秋節的晚上,院子里擺上幾盤月餅,水果,獻給月亮,然后當然是飽了口福。只是夜風漸冷,一絲涼意油然而生。
棒子并不是剝個精光,一般留三四片殼葉,父親用麥草把它們像扎辮子一樣,束成一長串,或懸繞在樹干上,或懸吊在早已搭好的架上,后來直接層層纏繞在鐵絲上。幾天后,就會看到,家家的院子里外,至少都豎著一個木架,垂著一串串黃燦燦的玉米,如一堵堵金色的墻,在架上還會插一個稻草人,那是嚇唬麻雀。只是架不結實的話,會垮塌,一年中總能聽到一些悲劇發生。
玉米棒收回家,玉米桿抱出地,堆在地頭,等干透了,拉回家,燒炕,當柴火。幾天功夫,大地露出了真容,一片片的黃土地,又要孕育新的生命,天公作美的話,先是牛拉犁,翻地,溜種,后來是拖拉機旋耕后,播種機將麥種和希望播下。如果連綿秋雨,機器進不了地,只有拿著絆鋤,一鋤一鋤的翻地,用最原始的方法撒種,風雨中,哪些苦,真的忘不了!
可能你會說了,秋收好像只是苦,樂在哪里?有些嫩嫩的玉米棒,燒著吃,焦黃清香,有些玉米桿甜如甘蔗,對窮孩子來說也是天賜美味。青紗帳消失了,上學的路上也更安全些。
如今,由于價格低,成本大,種玉米的越來越少了,秋收也不再繁忙和辛苦。放假前,給家里打電話,家里的玉米已收了,當然是機械收割,秸稈直接還田,棒子直接拉進家,年邁的父母并不覺得太累。
再回首,不勝感慨,想想那些年付出的汗水,想想那些風里來雨里去的場景,想想那些面帶憂傷的無助眼神,想想那些彎曲如弓的背影,想想那些苦了一生永別了的老人,幡然醒悟,今天的幸福也是昨天的辛苦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