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時間高考成績出了,所有人都在焦頭爛額火急火燎的填報志愿。大家都知道這個事兒水很深,一不小心入了坑得繞好大一圈彎路。
比如眾所周知的生物、化學專業,畢業之后找工作難,尤其是生物學博士在各類網站上已經被黑慘。
藝術類專業也好不到哪兒去。我傳媒大學一位學音樂的朋友,專業水平異常優秀,曾在人民大會堂給郎朗當過替身。很屌是不是?他本科畢業之后跑到美國去讀了個工科類的研究生,之后留美了。說音樂掙不到錢,就羨慕我們這幫讀工科的。
曾經流行一個說法,你爺爺當了公務員,你爸才有條件學金融和計算機,你才有條件學藝術。學藝術的人一般都很有夢想,但沒有一定經濟基礎在,普通家庭的藝術生很難生存。中戲、北影是所有藝術類考生的夢想,每年那么多人來鍍金,但國民閨女只有一個關曉彤。關女士的家底我都不敢想像到底強到什么級別。
對普通人來說就是哪個專業好掙錢,哪個專業好就業就學哪個,就這么簡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兒。
當然,僅代表我個人觀點。
關于填報志愿,本文一共分三個部分:
1)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高薪行業
2)各類高校的就業形勢
3)填報志愿方法論
01.
高薪行業的特點就是進入門檻高,專業水平要求高,人才需求量大。滿足這三個要求基本薪水就不會低。
典型代表就是金融、互聯網等,典型崗位是投行、研究員、程序員等。
以北郵為例,畢業之后進入BAT的一線程序員年薪均在20w+,個別極優秀的可能達到4、50w。不過后者是傳說級,進入后直接是項目負責人,我只聽說過但是沒見過。大多數還是在20w的平均數上下,小部分較優秀的能拿到 special offer 可達到30w。
但程序員有個劣勢,很多北郵老師和朋友都反映雖然我們學校畢業平均薪資高,但是后期發展乏力,能做到企業高管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人不多。這也可能是北郵這些年發展很一般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個規律可以考慮:
就是選擇尚未建立壟斷的新興行業。
但凡一個成熟的行業,一旦發展壯大必然產生壟斷巨頭,壟斷之后的大型企業會不斷的打壓中小同行以建立絕對優勢。他們在建立起優勢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蓋起自己的城堡,防止外來人進入,同時也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以傳統的制造業為典型代表。想進入城堡,你得討好城堡里的主人,這樣他們才會分你一碗羹。
新興行業則不同,它們是一片新大陸,第一批殖民者過去可以建立自己的城堡,飛速發展,實現對傳統行業的彎道超車。
典型代表就是互聯網。哪怕BAT已經成為巨頭的今天,美團、滴滴、摩拜一個又一個的飛速崛起。互聯網是座金礦,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巨頭產生。
比如14年之后的自媒體,咪蒙等很多大型公眾號賺得盆滿缽滿。
新興行業的缺陷是風險較大,自媒體自14年開始飛速發展,到16年已經一片紅海,17年整個行業已經開始下滑,文章打開率持續走低。就這么幾年時間,機會稍縱即逝。
所以有人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02.
各高校的就業形勢方面,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國外非野雞大學海歸
2)清北復交
3)其他211
再往下,在一線城市找工作就已經難上加難了。大多數有點規模的企業看到不是211學校的學生會毫不猶豫直接把簡歷pass掉。
上述三類學校屬于就業率幾乎100%的類型,只要不是特別垃圾的學生不存在畢業會餓死的情況。
但實際情況沒有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工作是能找到,但找到什么樣的工作天差地別。畢竟對于大多數人,不是就吃飽飯了就滿足。
前兩類學校特別簡單,幾乎可以去到所有行業一線企業的職位就職,個別高薪行業比如金融類一線企業只招前兩類學校的學生,甚至只要清北,復交都不要,就是這么挑。
為什么我要把他們倆分出來呢,因為海歸在京落戶跟本土畢業生不走一個渠道,競爭壓力小,是為最優選。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在國內念完大學要去國外鍍個金。
除清北復交外的其他211學校的就業取決于該學校的王牌專業。
比如北郵的王牌專業是通信工程,畢業季時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都會來北郵招收程序員,其他學校的學生當然也可以來投簡歷,不過北郵在此類職位上的優勢不言自明。
至于其他冷門專業的學生就比較尷尬了。
03.
于是我個人填報志愿的方法論就有了:
1)清北復交,優先選學校而不是選專業;
2)其他211優先選該校的王牌專業而不是選學校;
3)其余學校優先選城市;
4)當然能去國外好學校鍍個金是最吼滴。
最后,本文不適用于家庭條件較好的中產階級家庭子女。很多此類家庭的子女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標。之前同事家的孩子對醫學極其癡迷,長大了就想當個婦產科醫生,他們家擺著各種婦產科的書籍,他說他喜歡親手迎接新生命的誕生。
這個職業都被他給說高大上了。
做自己愛做的事,沒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了。這幫家長們這么拼命掙錢也正是為此。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