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還是在家?研究揭示母嬰分離對嬰兒的影響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很多女性生了孩子以后,為了經濟不得不繼續工作,

于是她們早早回到職場,很多人把孩子交給家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

貌似解決了很大的問題,很多人如釋重負。

這樣真的好么?

心理學研究人員做了一個母嬰分離的實驗:

他們先把母鼠和剛出生的幼鼠短暫地分離3分鐘,接著讓它們分離15分鐘。

結果發現:短暫的母嬰分離又重聚,增加了母鼠對幼鼠的舔舐行為。

通過各項檢測,研究者發現:

母鼠更多的舔舐行為,可以促進幼鼠的身心發展。

這些幼鼠會更健康少疾病,成年后在緊張和壓力的情況下,有更好的生理和心理的適應性。

它們的大腦具有更好的神經可塑性、更低的焦慮水平。

動物如此,人類也是這樣嗎?

通過實驗和追蹤調查,研究者得出肯定結論:

和動物一樣,母愛的表達對嬰兒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但問題是,人類母親和她的嬰兒分離后,會更多地“舔舐”她的嬰兒嗎?

因為在剛才的實驗中,對嬰兒有益的,并不是短暫的母嬰分離,而是更多的“舔舐”,

用人類的話來講,就是更好的照顧,更多的母愛。

關于這,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母親當然是這樣,對嗷嗷待哺的嬰兒舍不得半點離開。

而母嬰分離對嬰兒是有害的,研究者曾對人們警告:

盡可能少地母嬰分離,母愛剝奪會造成對嬰兒不可逆的損傷。

心理學規定:

3~15 分鐘的母嬰分離屬于短暫母嬰分離;

3~12 小時的母嬰分離屬于長期母嬰分離;

如果母嬰分離的時間達到24小時的話,則為母愛剝奪。

母愛剝奪一詞由心理學家John Bowlby 提出,他認為母愛剝奪會引起嬰兒神經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引起嬰兒的認知能力、記憶能力、情緒發展的異常。

比如母愛剝奪行為能刺激嬰兒體內未成熟的神經細胞,從而激活了相關細胞信號傳導通路影響嬰兒神經細胞的正常發育,使基因表達發生了對應的變化,導致了嬰兒發生異常的生理發育和行為現象。

為了了解3歲以前,特別是一歲以內嬰兒母親每天長時間工作給嬰兒帶來的影響,研究者給一些相關的孩子進行相應的圖片詞匯測試和行為問題指數測試,

結果表明:

3歲以前,尤其是一歲以內,母親工作的時間越長、強度越大,她們的嬰兒越是存在認知功能問題,但并不完全呈線性關系。

值得重視的是,男孩比女孩更需要高質量的照顧,相對女孩而言,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對照顧者更為依戀、對生活環境的穩定性更敏感。

以上所有研究人員的結論說明:

母愛是一種本能,人類的嬰兒期應該擁有母親多多的陪伴、關注、呵護等高質量的母愛行為;

母愛的作用無可替代;

人們應該考慮母嬰分離、母愛剝奪的危害,謹慎對待母嬰分離。

優質的母愛行為,具體來說可以包括:堅持母乳喂養;經常接觸嬰兒,嬰兒撫觸刺激大腦的發育;鍛煉寶寶的身體,做做嬰兒被動操;多和寶寶說話,經常情感交流;母親保持良好的心情,杜絕產后抑郁癥;給嬰兒一個安寧溫馨的環境;和諧的家庭關系,等等。

當然,母愛,是嬰兒最好的成長養料。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從本地提交修改的文件read.txt到遠程倉庫$git add read.txt #添加文件到緩存區$git c...
    草蟲1984閱讀 298評論 0 1
  • (周二好!有效的管理者會堅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他們要看“正當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人能接受...
    運營工匠閱讀 249評論 0 0
  • 雨后。走到車站才發現,身上居然蹦子兒沒裝!只好走著。好在二十分鐘路程。也好一路賞景回家。 天空中美的一塌糊涂!走走...
    簡秋清心閱讀 456評論 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