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奈保爾家書》|? 何小竹

奈保爾:奈保爾家書

家書抵萬金
——讀《奈保爾家書》

何小竹

《奈保爾家書》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V . S . 奈保爾與其父親(老奈保爾)和姐姐(卡姆拉)三人之間的通信集。時間起始為1949年至1957年。三個通信者分處三地,奈保爾在英國牛津,老奈保爾在家鄉特立尼達(西印度群島的一個英屬島國),卡姆拉在印度。這不是一本小說,但完全可以當“書信體小說”來閱讀。也就是說,這本家書在風格上與我們以往熟知的那些家書(如《傅雷家書》、《曾國藩家書》)是不一樣的,它在敘述語言和形式結構上都具備“小說”的諸多元素。除了前面說到的書信體小說,我還認為,它也具備成長小說和家族編年史小說的形態。而且更奇妙的是,作為一部“小說”的《奈保爾家書》,并非作者有預見、有目的的刻意而為。因為事實上,家書的三位作者,從他們開始給對方寫第一封信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那就是寫信,真實地寫信,跟我們所有人寫信的目的沒什么區別。只是由于寫信人的個人因素,即:三人都愛好文學,其中老奈保爾和小奈保爾都立志成為一個作家,他們在寫信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喜歡呈現細節,喜歡刻畫人物,喜歡將身邊發生的事件講述給對方聽,無意中便成就了一部由三人共同“累積”而成的“小說”。
如果我們把《奈保爾家書》當成一部“小說”來看待,那么,它也有可以歸納的“故事梗概”:在特立尼達,一個叫奈保爾的中年男人,職業是報紙編輯和記者,業余寫寫小說,夢想有朝一日成為一名作家。他有七個子女,女兒卡姆拉在印度求學,兒子維多(即V.S.奈保爾)在英國牛津求學。這一家人并不富裕,有時還顯得比較拮據。姐弟倆在外求學,靠的是政府資助的獎學金。老奈保爾勤奮工作,承擔著供養家庭的責任。在為實現自己的文學夢想而努力的同時,更看出兒子維多身上的文學天賦,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大作家。而維多也對此充滿自信,野心勃勃地為這一目標做著準備。至于卡姆拉,她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學業,也像父親一樣,對弟弟維多的作家夢極其重視,時常給予勉勵和鞭策。他們頻繁地給對方寫信,除了表達思戀之情,告知生活訊息之外,更多的是在那種艱難的生存環境中,通過這些書信,彼此支撐,相互安慰。
我是在20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后,才知道奈保爾這個作家的。所以,我最先讀到的是他的長篇小說《河灣》,其次是《米格爾街》和《畢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河灣》開頭的一句話(“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聽憑自己微不足道,人在這世界上沒有位置。”)就把我吸引了,這句突兀的完全不像小說語言的話,讓我為之一震。而這句話結束之后,馬上就進入到十分具體的故事講述,這種突兀的敘述轉折,又讓我為之一震。從那時起,我對能夠以這種方式開始一部小說的作家,對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以及他經歷了怎樣的寫作過程,就懷抱了十分強烈的興趣。之后不久,我的朋友韓東在給我的一封電子郵件中,也提到了自己最近正在閱讀奈保爾。他提到了《河灣》和《米格爾街》,并尤其推崇《米格爾街》。就我所知,寫作朋友中,還有顧前和吉木狼格,對《米格爾街》也是愛不釋手,如遇“故交”。這就更讓我想要知道,這位仿佛從天外掉進漢語世界的小說家,他打動和啟發我們的這些東西,從何而來?以及,它們是怎樣修煉而成的?
現在,這本《奈保爾家書》似乎可以解開這些謎團了。至少在我個人來說,這部家書除了讓我有閱讀“小說”的樂趣之外,也為我再次閱讀《米格爾街》及《畢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提供了難得的注腳。奈保爾到達英國之后不久,就在給父親和姐姐的家書中提出讓他們給他郵寄香煙的要求,因為英國的香煙賣得很貴。爾后,“寄煙”這一細節反復地在三人的通信中出現,關于寄煙的方法,程序;關于海關對煙草的嚴格規定和高額的關稅,等等。總之,它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又是一件很麻煩的事。而我從“寄煙”這件事的反復糾葛中,生出許多的感慨,其中的一個感慨就是,作家不是在天上修煉而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練而成的。當然,《奈保爾家書》可以引申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只是這篇文章所要求的篇幅,已經不容許我羅嗦下去了。

(本文選自我的隨筆集《我的相關生活》)

隨筆集《我的相關生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當當、亞馬遜、京東等網上書城有售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