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為何不自由?”

2月的時候,我在簡書上發布了我的第一篇原創文《自律的人生更自由》,兩個月來,不斷有朋友找我探討關于自由的話題。似乎近兩年開始越來越多人關注并思考起自由的意義。

我仔細分析了下跟我討論自由話題的群體,猛然發現他們有個共性——95%的人年齡在“30+”,正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出生的這批人,why?我也正是成員之一,而認認真真思考人生、思考自由、思考本我自我他我這些燒腦概念,也差不多是從三年前開始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為什么“30+”們會集中的在這樣一個人生階段開始討論自由話題呢?他們中的大多數,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無論在經濟、社會地位還是人際交往上,都已達到一定層次,為何竟還覺得不自由?是什么引發了“不自由”的感覺和體驗?這種感覺客觀真實嗎?抑或只是一種內心偶然的空虛無意義狀態?

關注”30+“們“為何感到不自由”引發了我極大的興趣。這段時間,我沉下心來,一面大量翻閱心理學領域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驗基礎,一面和自稱不自由的“30+”朋友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我想要尋找到不自由背后的本源,我想用自己的邏輯分析幫助自己,也幫助更多的“30+”們能搞明白”自由”這件事兒。

1、 “自由”的前提和基礎是什么?

在《自律的人生更自由》一文中,我給自由歸納出廣義跟狹義兩種理解:“廣義自由,更多體現在物質層面的自由,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比如大眾普遍接受和向往的“財富自由”的概念,認為有了足夠保障的財富后才可以真正享受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狹義的自由,即一種有自我認定邊界的自由,這類自由因人而異,帶有自我標簽的定義。比如:你可以選擇過任何一種你想要的人生,但很有可能這種人生在其他人眼里”just so so“,但你知道自己的內心無比的自由,這種自由讓你全身心的放松,能全然釋放真實的自己,也用句流行語來表達就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的自由。

廣義自由,即普通人眼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實現的首要前提便是“財富”,信仰這種自由的人認為獲得自由的前提和關鍵是財富達到理想水平。那么就有2個問題:一是“財富的理想水平”如何量化?多少算理想?我問了很多身邊的“30+”,至今沒有誰能準確給我個量化的數額,大抵都是在描述諸如“有舒適的住所,有足夠舒適生活到老的流動資金,每年可以全球各地旅行幾次,刷卡消費的時候不會太猶豫價格,沒有負債,還有對子女儲備了足以支付其未來至高等教育結束、甚至成家育兒的學習生活費用等等”,但很明顯,這些描述性的需求在不同人眼中如果換算成等價貨幣,也會存在很大差異。畢竟每個人對于上述需求都有不同的價值預期。換言之,對于信仰廣義自由的人而言,自由的前提和基礎“財富”二字的目標化尚未清晰界定。

二是假定“財富的自由”已實現了目標量化,那么基于財富無憂上的“自由“,于你而言,到底想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往往變成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迷惘了。在和部分理論上符合廣義自由標準的“30+”討論到“你想做什么能讓自己感到自由狀態的事”時,對方往往是在一陣沉默的思考后,給我一個搖搖頭的結果。難道“自由”只是一種“心理預期”嗎?獲得“自由”后的人生狀態難道不是應該很篤定很真實嗎?那為何追求自由的結果是當自由的前提和基礎有了,而沒了自由的實體?

回過頭再看“狹義自由”,那些信仰狹義自由的人對自己要的“自由”狀態是很確定很清晰的,他們沒有用可量化的“財富”作為自由的前提和基礎,他們給出的“自由”是一種很具體的生活狀態,比如“真實的做自己”、“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和自己真正欣賞喜歡的人做朋友”、“真心認可并實踐人與人的尊重和平等,沒有階級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別人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價值”以及有自己堅信的價值觀,“不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信仰狹義自由的人的共性,相信自己相信的,哪怕沒有人贊成或支持,“我的人生我做主”是他們的生活狀態。因此,追求狹義自由的前提和基礎是對“自我身心的全面釋放”,“我”有100%的權力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靈魂負責。

圖片發自簡書App
2、 ”30+”們擁有什么?缺少什么?

“30+”們擁有什么?十多年的職業生涯,積累了穩定的物質基礎、家庭(或者個人感情)基礎、社會關系基礎,相對穩定是這個年齡段的主要特征。然而,職場中所承擔著的使命感、責任感,家庭中所背負著的上敬父母下育兒女的擔子與經濟壓力,成為一道無形的枷鎖,不僅鎖住了自由的腳步,還禁錮了夢想的翅膀。

“30+”們缺少什么?同樣因為處在“相對穩定”的人生階段,“30+”們因此退化甚至喪失了年輕人的特性,比如冒險精神、大無畏精神、不怕失敗從頭再來的試錯勇氣、強大的學習欲望、及放下一切說走就走的瀟灑……

對于信仰狹義“自由”的人們而言,真正的自由意味著“自我身心的全面釋放”。但在實際生活中,更多的“30+”們出于建立和維系社會人際關系的需要,不得不戴上面具,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說著違背內心的話。除去工作(包括加班、出差、應酬)擠占的黃金時間外,孩子的教育陪伴、父母的關心照顧還有愛人的情感交流、閨蜜兄弟的互訴衷腸,哪一項不是以愛的名義下分享著“30+”們為數不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試問,還有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的呢?

當然,我們同時也是幸福的,一種人生圓滿的幸福和充實,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是不完整的,因為我們不再是完整的“自己”。我們“得”到了“豐富”、也“舍”掉了“自我”。

圖片發自簡書App
3、 怎樣才能跳出“不自由”的怪圈?

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我從一個平凡的“30+”慢慢走出了一段有自我的人生,而且這樣的人生給我帶來的自由和滿足感支撐著我更好的平衡了“30+”階段里的各種關系。幾乎身邊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我的變化,更加樂觀、積極、更愛表達、分享,會更多的投入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并鼓勵和帶動著身邊的朋友一起為夢想而腳踏實地的去努力。我是怎么做到的呢?這里無私分享給各位“30+”們:

首先,請丟掉“我沒有時間做自己”的慣性思維!記住你自己才是時間的主人!將刷手機浪費的時間、等電梯、地鐵中無聊干瞪眼的時間、接送孩子上學、在各種興趣班門外等待的時間統統利用起來,去嘗試去練習做一些不需要大塊時間完成的事情,比如看你超感興趣的那本書。

第二,把“做自己”的想法具體化,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分好類寫下來。哪些是需要大塊時間集中來做的,哪些是可以利用一些碎片化時間來實現的,通過具象化自己的想法能更好的幫助自己制定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再逐步推進,不求急。

第三,先從簡單的小事情做起,為“做自己”樹立信心。比如在自己的愿望清單里,有想要培養每天閱讀的習慣,也有出一趟遠門,邀三五好友來一次徒步遠行的計劃,那么就先從每天閱讀習慣的培養開始,每天在忙完工作和家庭后,空出哪怕15-20分鐘的時間,這段時間里集中注意力丟開手機,安心看書,你會發現,精神高度集中下的20分鐘能看進去很多內容,漸漸地,習慣就能在這樣每天20分鐘的堅持下形成自然。

第四,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家人溝通,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這一點對于要實現比較大塊時間投入做的事情,比如學習、旅行、全身心投入創業初期等,需要提前跟身邊最愛的人溝通想法,親人的支持是“30+”們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其實有時我們不敢去想去做,最擔心的是怕因此影響到親人們的感受,如果開始就能開誠布公的和他們談,相信每個真正愛你的人都會支持你變得越來越好。

第五,需要學習和刻意練習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時間管理是一門技術,并沒有太高超的理論,我在過去兩年的時間里,在實踐中確實嘗試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齊頭并進法、重點排序法,又比如在時間管理中運用斷舍離的思維將復雜的流程簡化,節約在途的時間等等。這些時間管理技巧其實因人而異,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后續的原創文分享中,泉葉再逐一詳細介紹。

小結:“30+”,你有堅持“自由”的勇氣和決心嗎?

堅持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同時也能為你的人生重新加滿前行的動力。面對“自由”,在我們分析清楚它的所得所失之后,能從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自己給自己的框架入手,建立“我可以做自己”的信心,這是后面遇到困難時,創意想法和解決方案出現的前提。一旦邁開了第一步,走上了追求自由之路,剩下要做的就只是尋找適合自己的辦法,以及不斷嘗試、探索前行的勇氣和決心了?!斑@是一個經歷,不是一段理論,必須要在實踐中積淀“。

所以現在,30+”,你準備好了嗎?想好的話,就讓我們一同結伴前行吧!

后續相關話題,泉葉會一邊實踐一邊持續總結分享,如果你認可我的人生態度,后續敬請關注,期待你的互動參與,讓我們的“30+”人生更加自由,更有活力!——因為,我們不只是別人眼中的“我們”,我們還要擁有屬于自己的“自由人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