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羅玲老師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很關心,這篇就籠統地講講這個話題。想到哪寫到哪,沒寫到的以后繼續補充,也希望大家多聊自己的經驗和問題,共同探討。
學前時期各種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是基礎
常常困擾家長的各種問題,比如,寫作業磨蹭敷衍、就愛看電視玩不愛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講等等,這些小學生的常見問題,大多可以追溯到學前時期,各種能力和習慣的培養上。
比如,時間管理能力。我們在孩子4歲多時,教他學看表,規定分針走到哪就把電視關了,說話算數。這就訓練孩子有時間觀念、自律。我們告訴孩子,下午有兩件事要辦,一件是必須做的,一件是玩的,我們要先把必須做的那個事做完,然后才能做玩的那個事。這樣孩子就有要事先做的想法了。
再如,平時跟孩子玩,逐漸滲透目標意識,培養規劃的習慣。比如在游戲之前,問問孩子的打算,要完成什么宏偉項目,要達到什么程度。過程中,關心他的進度。最后,用一兩句話跟孩子總結一下。3、4歲的孩子,雖然他也會東一下西一下,但是對于打算玩的游戲,他心里其實是有想法和打算的。稍微引導,他就知道怎樣來把這些想法進行整理、表達。幼兒不僅會規劃,而且很享受規劃事情的過程。
有家長朋友問,“當孩子說不想學習了的時候,想去玩點兒別的,家長是立即允許,保持孩子以后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堅持一下,保證學習的連貫性?”
這也在于平時對規則和規劃意識的培養。我們跟孩子一起事先制定大致的規則,這時,讓他自己想,跟自己定的規則是否有出入,該做的是否做完,如果沒做完,怎樣補救,怎樣保證,規則是否合理,需要哪些修改……總之,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要他做事有據可依,有一定規劃,不是完全隨心情。
再說自覺學習。怎樣讓孩子自覺寫作業、自覺學習?我想,這種自主意識、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態度,需要從學前就開始培養。只有當一個小孩能夠自覺去做好自理和份內的家務活時,他才能真的去自覺寫作業,否則,他的自覺很可能是迫 于老師和家長的壓力,并非很自然很情愿。
所以,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在學前時期,逐步讓孩子承擔更多的事情,讓他自己負責:收拾自己制造的垃圾、倒尿盆、倒洗腳水、收拾餐桌、盛飯、晾衣服、鋪床疊被、準備第二天的衣物、倒垃圾、澆花喂魚、整理個人物品、打掃自己房間、招待客人……當他在上小學前,對這些責任已經習慣了,這時,他就會比較容易地接受一個新的責任:學習、寫作業。
其他各方面也是同理。
對孩子的教育是個持續的過程,各種問題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潛伏已久,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盡責、用心;孩子上學發現問題了,也不必太急,認真去補救就是了。
同樣,不論哪個時期,教育孩子,總的觀念、思路應該是一貫的,不同的只是具體做法。如果我們在孩子幼兒時期用心去做了,那么,對于上學后的那些問題,我們只要返回自己的內心,回顧一下過去想好的那些大方向、原則,想想宏觀圖景,或許一切就清晰了,我們自然就有辦法了。
學習方法來自對學習風格的探索
上學了,家長會想:怎樣讓孩子適應每天要學習、復習、寫作業的生活。我想我們可以顛覆一下這個想法,把“怎樣讓孩子適應學習”變成:“怎樣讓學習適應你的孩子”。
過去在《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那篇里提到過多元智能理論。學校的老師一般難以做到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接觸所學內容,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也常是一種奢侈,所以,這些,就需要我們家長去做。
細心觀察,尊重孩子的特點,把學習過程變得個性化。
比如,有的孩子對圖形敏感,是視覺類型的學習風格,那么我們可以給他準備各種彩筆、小貼紙,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卡片、畫小圖,可以把相關卡片、圖畫在家里到處貼,可以多給孩子買有關的畫冊,給他找相關的視頻看看,我們可以把單調的數學用圖來表示,并且詳細畫出解題環節的圖示。
有的孩子肢體智能好,好動,那就多找機會讓他在動中學。比如擺弄積木塊來幫助學數學;或者讓他站著寫字;或者把課本和練習本放在兩個桌子上,讓他寫一個字,跑回去看看書,檢查寫的對不對;或者讓他做完一道題,就起來打一下玩具保齡球……
如果孩子喜歡說話喜歡溝通,那么,或許比較好的學習風格是交流互動。我們可以讓孩子把課業內容講給我們聽、講給家里的玩偶或寵物聽,或者約同學兩人互相講、互相考。我們也可以允許他在大廳里、在餐桌上寫作業,因為家人間的互動會讓他感到安全溫馨,會給他力量,他有問題也可以隨時問家長。
還有的孩子對聲音敏感,更喜歡聽,那么家長可以多給他講一講學習內容,或者給他找相關的音頻資料,可以在教他新內容時用新鮮有趣的節奏、音響幫他記憶,甚至允許他邊聽音樂邊寫作業。
……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不是只有單一的某種智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多種智能在同時發展,所以,我們多動腦筋,嘗試各種方法,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把學習的方式變得更豐富、更多樣化,這樣,孩子不僅會喜歡學習,學的效率也會更高。家長只是一遍一遍地催促喝斥“快去寫作業!”,這效果當然不好。
增加學習的樂趣
過去總強調樂趣、玩樂,有人可能有誤解,認為我希望孩子只玩,不學。孩子當然要學習。首先,孩子隨時都在學;其次,我們要把所謂嚴肅的課業學習變得有趣,要給學習增加樂趣。
美國有位一線教師叫羅恩.克拉克。他創造了很多教育奇跡。這位老師在教學上做過很多瘋狂的事,比如,把孩子們最喜歡的歌曲重新填詞,內容變成數學運算法則;用彩色粉筆在人行道上算代數題;讓學生用馬克筆在氣球上解題,做對的學生可以坐在氣球上把它坐爆……我們這里恐怕老師很難這樣去做,但我們家長在家可以有各種嘗試。
增加學習的樂趣,我想主要有三種辦法:一是前面提到的,幫孩子豐富學習的方式,幫孩子創造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比如變換環境、文具,比如設定小目標,把學習過程游戲化,達到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吃個水果),或者把不同的課本作業本放在文件架不同的格子里,給每個格子貼上好玩的貼畫……
另一個方法是,把學習內容同生活中有趣的內容相聯系。過去寫過,好的教學的特征之一,就是讓學生能看到所學知識跟現實世界的關聯。在澳洲時,就感慨他們中學開了很多有關實用技能的課,比如,除了數學,有的中學還有財會、商務、電子商務等選修課程。我們的學校課程或許這方面做得不夠,需要我們家長自己多學習、多開發。
我們自己要拓寬眼界,對世界保持好奇、有趣的視角。我們眼中要能看到一個有趣的世界,我們才能幫得上孩子。
最后一個方法,或許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要以積極正面、樂呵有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學習。
積極正面、樂觀游戲的態度
家長的態度,就是家里的大氣候。孩子那里會有小的天氣變化,但是通常跑不出大氣候所營造的基調。具體怎么做?還是那句話,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不是割裂的,是連貫的。我們在孩子幼兒時是怎樣讓孩子起床、刷牙、洗澡、做簡單的家務活的?我們用的是正面管教、游戲力,我們給孩子補充愛和趣味的油罐,那么我們現在也要同樣做,只是變換一些方式而已。
比如,與其用嚴厲沮喪的語調一遍遍地催問:“作業寫完了嗎!怎么還不去寫作業!”不如跟孩子進行正面、具體的溝通:“我記得你昨天寫完作業的時候,說自己特別有成就感,是不是?”、“你覺得哪科作業比較容易?”、“你喜歡先寫容易的,后寫難的,還是先做難的作業?”……與其說“寫作業別磨磨蹭蹭的!”,不如跟孩子一起想辦法,怎樣用好玩的方式防止磨蹭拖延。
孩子上學以后,很多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不知不覺中就變得嚴肅無趣了,什么原因?
首先,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學習、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變化很大,可是他自身的各種能力并沒有同步發生某種躍進,所以,家長要有耐心。我們在他幼兒時可以做到等待,我們耐心地等他學會走路、說話、守規則,我們現在同樣要給孩子一些時間。
很多能力就像學英語一樣,有個積累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突破、有爆發。如果家長心急,用各種高壓逼迫的方式,那么這個積累再爆發的流程就受到破壞,變成惡性循環。
家長難以保持淡定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小學里,對孩子表現的測評,不再像幼兒園時那樣模糊,它被成績量化了,這種量化給家長帶來很大的壓力。這就好比,我們往往在家里管教孩子時,覺得可以做好,但是一旦我們跟其他家庭一起出去游玩,媽媽們就容易沉不住氣,因為有了橫向比較。而小學里,這種橫向比較被現在的教育體制變得理直氣壯、合理合法。
所以,要想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關鍵是家長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標,有全面培養的規劃。
全面發展的養育目標
我女兒幼兒園在家長開放日時,老師給家長介紹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內容,每天家長在走廊上也可以看到當天的活動內容,我覺得都非常好,因為非常全面,涉及到孩子成長的各個方面。到了小學,或許學校的教育就更側重知識的學習。我想對于家長來說,我們心里應該有一個自己的養育目標,就是把幼兒園的這些給延續下去。
在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我們跟孩子坐下來詳細溝通一次,告訴孩子,希望他在哪些方面有怎樣的進步。比如,我們希望他在交往、家務責任、體育、理財、某項具體的興趣愛好等等方面,能做到什么,我們對他在學校的課業成績有怎樣的要求,等等。
有了這樣家庭版的目標和規劃之后,不僅我們自己可以更容易地保持淡定,孩子也更容易保持淡定——因為成績只是這個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部分,一個指數而已,并且我們這個家庭版規劃是個性化的,是根據孩子的特點和現有程度制定的,它鼓勵孩子去跟自己過去比較,鼓勵進步。
如果多數家庭都有自己的全面培養的規劃,那么我相信學校教育也注定會隨之而變的。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們雖然不是教育部長,但我們還是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為孩子的教育做主。
家長背后的功課
說不過分重視成績,不是說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實際上,因為學校教育的“偏食”,現在的家長要做更多功課才能保證孩子全面發展。家長的背后功課,主要就是給學校教育糾偏。比如,我們要鼓勵獨立思考、發散思維、創造創新,讓孩子知道很多問題有開放的答案,知道怎樣理性客觀地評判;我們啟發孩子想更多個解決方法,嘗試各種路徑,而不只是滿足于答對;我們引導孩子聽從好奇心的指引,學會尋找資源、尋求幫助,享受探索的樂趣……
培養學業之外的關注點
想專門強調這一點,就是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有學校學業之外的興趣點、關注點。孩子在小學時,可以在課余興趣方面廣泛探索、嘗試。在初中時期,最好能有讓他為之著迷的興趣點、關注點。這可以是體育運動、才藝、某一類書籍的閱讀、某種社會活動,或者哪怕算不上什么愛好,只是對某個領域特有的持續關注。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很重視這些,大一些了,就開始有顧慮,怕孩子投入過多時間,影響學業。其實我想,只要家長引導孩子把握好尺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管理好自己時間,那么這個課外的興趣點就是利大于弊的。它不僅是對學業的補充,它還會對學業起到促進作用。
同時,它也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樣的孩子會更樂觀、更自信,因為學業成績不是他的全部,他在此之外還別有洞天,有更多的支點。一個熱愛生活、對世界充滿憧憬的小孩,他的抗挫折能力也更強,不會因為成績不好被老師批評就自卑、厭世。
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把孩子與未來相連接的通道——它可能通向孩子未來生活的快樂、職業選擇、使命與追求。
美國青少年常常會在家里的車庫中鼓搗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樂隊、科學實驗。很多我們熟悉的大公司、大品牌都是在卑微的車庫中萌芽的:蘋果、Google、Youtube……數不勝數。前些天聽說一位12歲的美國少年,曾嘗試在自家車庫里搭建核反應堆。14歲時,他成功制造出一個迷你核聚變反應堆,堪稱全球最年輕的核物理學家。
所以我們在關注成績和作業的同時,別忘了給孩子留出一個屬于他自己的“車庫”。
對孩子的品德、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
很多家長提出的具體問題,我想都可以放到這個題目下面來。小學時期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我們家長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不僅是在教給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是在對他的價值觀世界觀產生影響。
比如,孩子說不喜歡哪位老師,也因此不喜歡那個科目,我們可以就此跟孩子多聊,了解為什么不喜歡。然后我們具體跟孩子分析,怎樣對別人尊重與包容,怎樣接受差異。對于別人不好的做法,我們怎樣去理解,可以做什么。我們教給孩子分清事物的界限,理清原因和結果,教他要對自己負責,不把責任推諉到外界因素上。我們帶領孩子一起去主動出擊,擴大自己獲取資源的范圍,轉化甚至利用逆境。我們讓孩子體驗到,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你是有主動權的,你不是受害者——當你能積極去學好那一科時,或許老師開始喜歡你,或許你也因此開始喜歡那個老師了。
比如,孩子淘氣,老師總是當眾批評孩子,搞得孩子開始自卑。我們一方面通過家庭的教育,豐富孩子視野、擴展他的能力,這樣給他自信,幫他有更多元化的評判標準;另一方面,教給孩子怎樣讓自己的個性有合理的表現,照顧到老師的要求、環境的規則、對他人的尊重。同時,跟老師做正面的、建設性的溝通,讓老師更全面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他的其他側面,看到他的努力和進步。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提高逆商,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我們跟老師意見不一致時,怎樣溝通?我們要讓孩子看到,自己既是在堅持原則,同時又是以最大的善意在與人溝通。讓孩子明白,很多人有問題行為,是因為他缺乏了解,并且心理能量匱乏,要想改變對方,惡語相向不是好辦法,有效的辦法是:給他的心理油罐加油,并且給他更多信息,增進了解。教給孩子,多換位思考,才能明白對方的難處和動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總之,與各科成績相比,這些隨時發生的,關于品德、能力的教育,其實更重要,這里不再贅述。
最后回復幾個問題:
女兒三年級,很愛閱讀,我也總以為讀書破萬卷自然下筆如有神,可事實不是這樣,我一直在讓她自由發展寫作能力和輔導作文技巧的問題上糾結。
好幾位朋友問作文問題。我想小孩寫作文,主要取決于這三方面:1,平時的閱讀。大量閱讀能開拓視野,豐富想象力,也能讓孩子學到更多更精彩的語言表達方式。2,思考。家長平時常跟孩子溝通,溝通內容可以是書里的、時事社會現象、生活中的小事,通過深度溝通,提高孩子思考能力。3,自由寫作的練習。通常小孩最初會覺得沒話可寫,家長可以給孩子出一些好玩的小問題、小情境,激發他的思考。
其實,孩子腦子里滿滿的都是各種奇妙的小想法呢,絕不是空洞無物的,只是常常這些想法被關在里面,仿佛它們都不夠合格,不可以被放到紙面上一樣。我們大人要給孩子發放這個許可,并且教給孩子怎樣去給這些想法整理、歸類、延伸、提煉,最后寫下來。
這些都要從小處練起。最初每天寫一兩句,逐漸增加。我們可以給孩子各種方式去練習,比如給她一個漂亮的小本,隨時寫;也可以給她開個微博,有轉發有評論,孩子能不愛寫嗎?
至于學校的作文作業或考試,有時問題不一定在孩子和家長這頭。如果二者沖突太大,我會以真正的寫作練習為主。因為我相信,如果孩子平時常練習自由寫作,從長期效果來看,學校的作文也會成績不錯。為了眼下的成績而損害孩子寫作的興趣,就太不劃算。
孩子寫完作業不愿檢查,最常見的錯誤是粗心。語文寫字總丟筆畫。已經四年級了。數學成績很好,作文比較弱,是不是可以忽略他的文科,以后向理科生發展?
可以鼓勵孩子在數學方面多探索,但是文科現在不能忽略,因為即便將來學理科、從事理科工作,文字理解表達能力也很重要。
很多家長問怎樣讓孩子養成細心、檢查的習慣。這個問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現在的作業中重復、記憶、抄寫性質的內容過多,這是否科學合理,有待商榷,而這必然暴露出更多粗心的問題。過去說過,在對兒童的英語教學中,簡單的錯誤,教師不予糾正是正確的做法,這些小錯誤隨著能力的提高,會自動得到改正。國外老師在小學生的寫作作業中,對于拼寫錯誤也不是每錯必糾,比較寬容。簡而言之,粗心的錯誤是難免的,糾正是逐漸來的。
其次,對于小學的孩子來說,如果作業難度和量都過大,那么他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理解、應付完成上,這樣自然就顧不上細心檢查。所以家長要對情況具體分析,找到真正原因。
我想更關鍵的是,訓練孩子對待事情有認真的態度。我們做一件事情,要認真把它做好,做完自己滿意,有成就感,對它負責,不敷衍應付。這種態度是隨時在生活中得到熏陶和培養的。如果平時有了這種態度,那么孩子自然也會這樣去對待寫作業。
其實小孩是最細心的,他們對于自己在乎的事情,比大人細心多了,他們比大人更追求完美。所以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認同這件事情,愿意把它做好。
有沒有必要陪著孩子完成作業?有沒有必要在孩子做完作業后幫他檢查作業?
家長盡量放手,告訴孩子有問題和困難,隨時提供適當的援助,但是這是他自己的任務。家長要暗中監督,如果情況很糟,就要出手營救,盡量啟發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扶上馬送一程,然后再放手。所以這是個彈性的過程,以放手為目的。
寫作業的時候不能集中精力,不到十分鐘就得起來晃悠一會兒,喝口水看一眼電視啥的,沒辦法,他媽媽又給他報了個寫作業的班,晚上吃完飯到老師家去寫作業。
人都有這種惰性,我寫文章也寫兩句看一眼微博。辦法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去想,放到老師那里就完全錯失了培養孩子的機會。家長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想辦法,比如,規定寫完多少量,起來活動一次,并且逐漸把這個量慢慢增加;把各種干擾因素拿掉;擺上鬧表,增加監督手段;最后獎勵自己一件更大的好事……
這個定力的提高一定是逐漸的過程,并且,對于孩子來說,過高的要求不現實。
其實效果最好的,是讓孩子完成作業以后,他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作業任務遙遙無期,并且他沒有什么其他感興趣的事情可以盼著,那么他就只有在磨蹭的過程中消費一點隨時的小樂趣了。
關于作業再多說兩句。現在或許一些作業不夠合理,需要家長酌情決定。但是在這種大氛圍下,家長一定注意不要把作業給妖魔化。我們要跟孩子隨時聊一聊作業的事情,不是監督審查,而是聊天,問問孩子的真實感受,同時讓孩子知道,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爸媽很在乎,他要努力去做好。對于合理的作業,我真心覺得完成之后是有成就感的,作業上付出的努力是有用的。
通過寫作業,讓孩子體驗到付出努力、克服困難的過程,這是在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高逆商,讓他變得更堅強更有韌性。家長自己對待作業的這種積極的態度非常重要,孩子會從中受益。
先寫到這。
歡迎大家就小學生學習問題繼續多聊,多講問題和經驗!
“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未來成功的新典范:不在你贏過多少人,而在于你幫過多少人。”你幫過的人越多,服務的地方越廣,那你成功的機會就越大,希望與大家分享!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分享是一種力量!親 愛 的 們,記 得 在 文 末 點 贊 哦? ~〗
想要更多交流,就請關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