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龐的《烏合之眾》一部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為什么如此被重視?

導言:我想能夠去用心讀一部心理學的讀者,一般都是奔著深度學習或者是專業的深入為目的去讀的,但勒龐的這本《烏合之眾》,這本群體心理學的書,流傳范圍之廣,似乎已經完全超出了這個范圍,其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看看書中都講了什么。

如果你對中國的歷史有所了解,那你就應該能看出來,勒龐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把這種群體的心理帶來的危害告訴了我們,而我們幾乎可以簡單的套用這個心理狀態,清晰的看清我們經歷的歷史,和歷史上的種種悲劇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大家不要覺得這本書開始講的有點晦澀,就提不起閱讀的興趣,只要讀下去,這本書會完完全全給你揭開一個我們面對的、熟悉的社會現象,而且針針見血,字字戳心,由于互聯網對文字的限制要高于紙質書,因此我無法一五一十的使用紙質書中的文字,一些敏感詞匯只能被其他詞匯替代。

首先就是大家要了解一個詞匯,就是“無意識”,大家了解這個詞匯很關鍵,無意識和非理性有點相似,但又完全不一樣,我打個比方,大家就更容易理解,就是我們走路的過程中,有一些小石子等影響我們走路的小小磕絆情況,我們會不需要特為的躲避,就可以繞過,不影響我們正常的與他人便走邊談和其他的工作,這個繞的來源就是通過人的無意識。

在這本書里,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當進入一個群體之后,理性就會消失,無意識就開始占據你的理性,群體的特征就在你身上顯現,你的自我會被淹沒,群體意識替代你的自我意識,這會出現什么后果呢?書中給出了一個很讓人吃驚的答案。

這個答案就是一旦形成群體時代,除了破壞性作用,群體無法發揮其他作用,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整個半世紀的歷史,是否很熟悉,當然作者寫書的那個時代看不到希特勒,看不到我們的歷史,但他給出了這個答案,幾乎可以用這兩段我們熟悉的歷史進行驗證,因作者生活的時代,僅僅是列舉了法國的大革命。

我們如果以小角度看法國,也許是歷史的進步,但角度放寬,這同樣是一次悲劇,以這種方式同樣可以理解我們從五十年到七十年代末這段歷史,這還僅僅只是一個表面,更深層的認識,作者進行了細致邏輯的證述,在書中作者明確的指出,當群體形成,群體很容易變成英雄主義群體或者犯罪群體,這兩者沒有清晰的界限,可以隨時變換,來回變換。

在這時,所有的自我個體的思想全部會朝著同一個被引導的方向,他們的自我人格和價值判斷完全的喪失,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曾經有一個詞叫“立場”,如今只要是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深刻的認識“立場”的概念,立場就是抹殺自我的價值判斷之后,形成的群體意識。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出了一個關鍵的特征,就是在這個群體里,會形成以少數幾個人的意識為主導的群體意識,讓這種群體意識產生兩極化,并且在這種兩極化中來回變換,就是我們常說的善良與邪惡,而不是僅僅具有其中的一極,而是兩極來回變換,有可能上午是善良的,下午就變成邪惡的,群體已經沒有了個體的那種價值判斷。

勒龐就此延伸出了,為什么會兩極化善惡來回轉換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自我個體在群體中的邪惡行為,在群體中會被自己認為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價值判斷就被淡化,心中就模糊了善惡之分的界限,勒龐還準確的形容這種群體還有著情感豐富的特征,這又和剛才說的善惡模糊完全看似不是一條道吧,然而恰恰就是這樣,在讀一些我們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說里,那種奇怪的社會現象最容易被勒龐的《烏合之眾》給解釋出來。

書中還說群體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特征,一個群體還會夸大對其英雄的情緒,要求舞臺上的英雄具有勇氣、美德,但現實生活中,這些卻又統統的不存在,這就為什么我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愿意樹立一些英*形象的原因吧。

結束語:作者出生于19世紀末,他的這本書影響了后來的著名的心理學作家費洛伊德,還有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等!我想這種對群體心理的重視,就會對民主和個人自由的重視,因為這樣是避免群體意識產生的方法,很多災難都源自這種群體意識的產生。

文:餅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