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品設計的四要素給我帶來了什么改變

昨晚方軍老師的課程講到設計知識產品時的四個要素:

  • 完美的半成品
  • 媒體特征
  • 課程化
  • 社群

聊聊它們引發的我的思考。

完美的半成品

這里的半成品,是指我們的知識產品,要以用戶為中心,讓用戶參與進來,要創造機制引發用戶改變,而不是僅僅給出自己的觀點或信息,像過去的填鴨式教學那樣。

以我自己今年要打磨的 IT 職場成長產品為例,一開始的時候,我是分享自己的經驗,分享我職業規劃方面的知識,在知乎 Live 、在 CSDN 等地方做分享,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走的是廣播、灌輸的老路子,后來我復盤自己的課程,發現在整個分享中,很少有互動環節,也缺乏引起用戶思考的導入性話題,也沒有給用戶任務讓用戶付出努力,這時我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后來再分享的時候,我會設計一些問題,會在過程當中適當的節點停下來回應用戶的疑問。

這是我的一點變化。當然現在也還把握不好,還需要結合方軍老師提出的理念和工具來不斷琢磨。

引入媒體的特征

媒體有兩個可以借鑒到知識產品設計上的特點:

  • 固定頻率和期待
  • 伴隨

我的公眾號“程序視界”在開始做的時候,考慮了固定頻率這一點,每周一、三、六,早上 7:00 發布文章。我覺得這樣比較好,因為這會讓用戶也養成習慣,我知道這個時間點有東西會更新,會有一種期待。

一旦習慣養成,其實就有了伴隨的感覺。這是固定頻率帶來的。

另外,要產生伴隨感,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產品要符合用戶的期待,跟用戶一起成長。

前陣子有位和訂閱號“程序視界”一起行走一年多的朋友給我提建議,說我有部分文章感覺是為寫而寫,不是很有深度,整體水準應該和一年前有比較大的進步才好。

這讓我意識到這一點:伴隨是和用戶一起成長的過程。假如用戶的眼光、見識、認知已經變化了,而我們還保持不變,那就會產生失步效應,我們的產品就不再能夠伴隨這部分用戶成長。

但是具體怎么做,這里面卻有一些現實的考慮:用戶是分層的,要怎樣滿足不同用戶追求的伴隨感,需要仔細考量和設計。

課程化

我一開始做知乎 Live 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分享”,這周聊這個,那周聊那個,東一榔錘西一棒頭。雖然我自己覺得做得都是有用的,但實際上不成體系,而且往往在一次 Live 中塞入許多信息、經驗和觀點,導致很多點講不透,浮于表面。

如果改變一下,每次講兩三個點,講細,講深,多次組合起來,慢慢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形成一個體系,就會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幫助。而且,用戶也容易參與到每一次的Live中,每一次的Live也可以參考“完美的半成品”這一點來設計。

所以我后來在 CSDN 和 StuQ 做的時候,梳理出了課程化的第一個版本。自我感覺已經比最開始好了不少。

但是現在用方軍老師講到的幾個要素來衡量,尤其是課程化這塊的幾個要點(有料、心中有用戶、反復錘煉),還是差很遠,還需要進一步迭代。所以我最近正在琢磨重構這個課程,希望能讓它變得更好,真正有價值。

社群

這是對我個人來講最難操作的一部分,但確實是很有必要的。我還不知道怎么了運營社群,只知道社群能給作為知識產品生產者的自己帶來下面的幫助:

  • 產品驗證
  • 反饋收集,迭代產品
  • 建立信任,促進粘性
  • 知識產品的二次創造和傳播

至于怎么做,我還在學習,先不說了。

小結

一開始我以為知識經濟沒什么門檻,想做就做了,后來發現,進來容易,要想做好,可真是難上加難,不比我原來做研發和管理簡單。不過好在還有一些方法和工具能夠指導我,關鍵的是,如何能夠把這些方法、工具真的實踐起來,運用到自己的知識產品設計中來,這是一大挑戰。

如何應用,進而引發改變,這是一個核心問題,也是一個難題。

這是我在訓練營每次上課之后不斷琢磨的事情。我的這種行為,其實說明了方軍老師的課程引發了我的改變。我接下來要做的是,怎樣用學到的這些東西,錘煉我的知識產品,引發用戶的改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