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的感恩~`O`~學會欣賞和尊重就好

話說1918年民國的文壇,發(fā)生了一件大事,著名的文藝家李叔同,削發(fā)為僧,出家了。

當時很多人都很震動,比如林語堂就說,“這個遺世而獨立的人,終于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

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震動呢?因為李叔同怎么看,都不是能做出這件事的人。

關于李叔同,也就是后來的弘一大師,我們最熟知的就是他寫的那首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分明是一個深情、敏感、才氣縱橫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這樣的人,怎么會出家當和尚呢?

(*ˉ︶ˉ*)

李叔同,弘一大師

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一下李叔同。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他家算是當時的天津巨富。李叔同是他父親的五姨太所生,在他五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十幾歲的時候,因為家庭變故,他和母親搬遷到上海生活。他家在上海有錢莊的,所以可以任意支取生活費用,手頭相當闊綽。加上又有才學,所以很快就成了上海灘上的風流公子。

1905年,李叔同25歲的時候,去日本留學。他在上野美術學校學習油畫,同時又加入音樂學校研究作曲,業(yè)余還研究戲劇,組建了中國最早的話劇社。你看,他的興趣之廣,對幾乎所有的西洋藝術都有所涉獵。

辛亥革命之后,李叔同回國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來安頓下來,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擔任音樂和美術教師。在此期間,各個方面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很多,一直到1918年突然出家。

李叔同在那個時代,是一個不得了的人物。這個人幾乎把每一樣都做到極致。中國古典的詩文、金石篆刻、書法,他是稱絕一時;西洋的繪畫、音樂、話劇,他都領風氣之先。

所以啊,這樣的風流才子突然出家,過起了“青燈黃卷伴古佛”的生活,才讓當時的人無比驚訝。

剛開始,李叔同身邊的人以為他只是一時心血來潮,還想勸,多次要求他還俗。他的夫人帶著兒子,來勸說他,他剛開始是拒絕會見,后在朋友苦勸下相見一面,但只是雙手合十,口念佛號,其他就不發(fā)一言。

后來,甚至有家信來,他也讓人在信封背后寫上“該人業(yè)已他去”幾個字,將信退回,連字跡都不給親人留。李叔同出家,出得極其堅決。

還是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有三個解釋。

第一種說法,是說他因為家境破敗,心灰意懶才出家。作家郁達夫說過,杭州有兩樣東西最多:蚊子,和尚。大多數(shù)和尚都是窮苦人,走投無路,才出此下策。但是這個說法用在李叔同身上,顯然不妥。

確實,李叔同家的錢莊生意后來不行了。但是,他從日本回來之后已經(jīng)成名,隨手寫一幅字,畫一幅畫,生計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李叔同出家后,修習的是律宗。這個佛教派別其實已經(jīng)斷絕了幾百年,直到李叔同才復興。這一派講究戒律森嚴,生活非常非常艱苦。所以,李叔同肯定不是因為物質(zhì)生活上的原因才出家的。

第二個說法,是說李叔同的儒家理想破產(chǎn)了,對辛亥革命之后的現(xiàn)實失望了,所以才看破紅塵。這個說法聽著有理,其實也不成立。

美學家朱光潛曾說,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做著入世的事業(yè)”,他出家后做了大量愛國護生運動的事。到了1941 年,抗戰(zhàn)時期,弘一大師(李叔同)還寫過一幅橫卷:“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12個大字。這種入世精神,一般的儒家學者都未必做得到,怎么能說是理想破滅呢。

那第三種說法,是來自于李叔同的學生豐子愷,就是那個著名的漫畫家。他說,人生有三層境界。第一層是物質(zhì)生活,一般人都停留在這一層,第二層是審美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李叔同才氣大,所以拋棄了物質(zhì)生活和審美生活,直入頂層,去追求靈魂生活去了。這個解釋,對于信仰佛教的人來說,當然很圓滿。但是,還是覺得有點隔膜。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是得回到李叔同的人格特質(zhì)。用豐子愷的話說,就是李先生“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作詩就好好作詩,畫畫就好好畫畫,寫音樂就要寫最好的,演話劇就親自上場,甚至扮演女角兒也一絲不茍。簡單地說,就是兩個字,認真。

李叔同成就的背后,不僅是才華,還有認真。

舉個極端的例子。有一次,文學家夏丏尊,當時李叔同的同事,兼職擔任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的舍監(jiān),就是宿舍的監(jiān)督老師。有一次,有同學的東西被人偷了,明顯是內(nèi)部人作案。但是不管怎么查,始終沒人承認,夏丏尊就問李叔同怎么辦?

李叔同說,你就貼一張布告,限某日前竊賊來認錯,否則本舍監(jiān)只有一死謝罪,我就自殺。李叔同還強調(diào):必須是認真準備實踐這個承諾,你認真,這個布告才有效力。你看,隨時隨地,都要拿命去認真,這種認真程度也實在是駭人聽聞。

據(jù)豐子愷回憶,李叔同出家之后,也就是弘一大師,有一次到豐子愷家做客。他在坐藤椅的時候都要先輕輕搖動,然后再慢慢做下去,每次都這樣,豐子愷就問他為啥?

他說:“這椅子里頭,兩根藤條之間,也許有小蟲藏在里面。我突然坐下去,恐怕把它們壓死。”

你想,弘一大師出家24年,修習的是戒律極其謹嚴的律宗,一舉一動,都有規(guī)律。不是這樣嚴肅認真到了極點的人,恐怕做不到。

關于為什么出家,李叔同自己其實是有解釋的,那篇文章就叫《我在西湖出家的經(jīng)過》。1918年的時候,夏丏尊看見李叔同住在寺廟里,就對他說:“你不如出家得了。”

可能本來只是一句無心的戲言,李叔同一想,對,那就出家得了。本來也有心理上的準備,特殊機緣下的一句話,讓他下定決心,然后那“認真”二字就起作用了。

這一認真就是余生的24年。

可見,出家這件事對李叔同來說,不需要更多的理由。認定了這件事,認真去做就夠了。

今天我們回顧這一樁舊事,其實是我有一個感慨。

一個人做了一件事,外人總會有千奇百怪的解讀。你覺得他是心灰意冷,是理想破滅,或是更上層樓。不管是善意的,惡意的,是獵奇的,高大上的,還是低俗的,這都是通用的、別人能夠理解的理由。也許到頭來,這都是強詞奪理。

實際上,每一個人生奇跡,背后都是一個個性的奇跡。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有無窮無盡的深深根植在他個性中的原因,無法用任何一個他人能理解的蒼白理由來解釋。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春天草木中的一陣顫動,將比所有博學者,教會人們更多的道德善惡。”

他人的理由重要吧

為什么?因為草木的任何一次顫動,都有無數(shù)的變量。而簡單的道德善惡評價,只有簡單的變量。

對于他人的個性和選擇,解釋往往太過多余,我們學會欣賞和尊重就好。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輕松、悠閑,是我從北京生活幾年歸來后對額爾古納的一個概括。 在北京,我要穿著得體踩著高跟鞋擠地鐵,在額爾古納我可以...
    樂游呼倫貝爾閱讀 409評論 1 5
  • 一天,晨熙和她的好朋友一起來到了上學地點,到了校園門口,她們心里一驚:今天老師要換座位了!因為她們最怕和壞壞的...
    浪漫的小湯圓閱讀 241評論 1 1
  • 二胎政策對于很對媽媽來說無疑不是一個福音,很多媽媽也在計劃著二寶的到來,關于二胎的很多事情,媽媽們知道多少呢? 時...
    創(chuàng)業(yè)未來閱讀 406評論 1 0
  • 早上6點,到達麗江,在火車上偶遇幾位朋友,但大多都是有目的地的,我知道,他們都去了麗江古鎮(zhèn)。 我選擇徒步,...
    普子軒閱讀 798評論 2 8
  • 貌似我這期讀寫又要掛掉了。。。莫名的憂傷。。。 去了趟西藏,要不就是身體出狀況,要不就是網(wǎng)絡不給力,其實都是借口,...
    Janetff閱讀 603評論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