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訂閱號“改變自己”的發了《梁冬不二》的這篇文章,里面有提到快樂和煩惱是因為有分別心。
不開心是因為有比較?因為你得到了不好的待遇,或者僅僅只是沒有昨天好的待遇,所以你不快樂。因為你的身體不如以前健康了,所以你不快樂。因為你失去你曾經擁有的東西,所以你不快樂。因為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不快樂。人的分別心存在與很多地方。因為覺得不夠好,所以要去奮斗要去努力,也是也在追逐,也就不快樂了……
這個分別心讓我想起我最近在看《生命之書:365天-克里希那穆提禪修》,這本書是365天一天一小節的,我最近也一天一小節的這樣看,我不確定我能不能看懂,但是希望自己在潛移默化中能夠某一刻能頓悟。這本書的文字是每個都看懂了,可是關于禪修,關于哲學意味的文字背后蘊含的意義卻是很難懂的。又或者看似明白了,卻似乎不是真的懂,因為沒有做到知行合一。今天是2月6日,看到“什么是自我”這一小節。里面也提到,如果要了解自我也是需要沒有分別心。我覺得這一節和梁冬的不二說的是一個道理,有類似的意思。是不是這就說明哲學上的東西是相通的?
分·別·心,我心中暗暗的一字一句的讀了這三個字。分別心,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可是仔細想想卻好像不是很了解它。也許,我們都沒有想到,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會存在那么多的分別心呢,就像中午覺得那些飯菜不夠上次的好吃也是一種分別心?
什么時候能夠做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放棄自己的分別心呢?
此刻,我就在此刻,沒有過去和未來,就是在此時此刻,能完全放棄自己的分別心,只是活在當下,真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