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章

互訴衷腸,了無牽掛

?????? 大都人喜歡培養(yǎng)群居的生活習慣來互相取暖,有意辨識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有臆在群體思維中謀得共鳴,哪怕是微小的見解,也會將易于滿足的認可塞滿偌大的心室,流向心房溫暖血液。漸漸,群體開始偏移,會有刻意的追隨者來匹配我們的問答,會拐入彎路演變?yōu)樘摌s,會覺得和好多人有話聊,和好多人變得適時地共鳴,猝不及防的竊喜,耐人尋味。只是,泡沫的宿命總會那么憔悴,總會那么轉瞬即逝,大家一起抱著在一起的心態(tài)在曠野上看著滿爛漫的煙火,當光、刺眼、火藥味接觸了冰冷大地,瞬間的溫暖、未曾保留的歡喜消散,人們聚在一起又迅速隨即散開,在享受氛圍所帶來的受寵若驚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被丟在原地大家早已離開,我們融入了群體卻發(fā)現(xiàn)一直在不自覺脫離群體,我們想用真情實意,卻換來虛情假意,所以,我們會散開,縱然還在群體中逗留,只是會感覺到更加寒冷,會窺視四周哈氣暖手,直到眼鏡堆滿薄霧,會知道暖的形式不同,不同介質傳遞,但依舊寒冷縮腳,暫且稱為字面意義性的群體性孤獨。

喜歡耐人尋味這個詞,每個人縱其一身都在尋味,食味、氣味、或者是有一樣腐朽氣味的人,是一種待在一起介質比細菌生命力都脆弱的培養(yǎng)基,試圖通過第三方以外來者身份摧毀卻郁郁不得志,我們不可置否,在尋味,渴望表露的一種情感會得到有切膚體會人的認可,哪怕是最質樸的感同身受也會換來一絲滿足,千萬不要給予同情,始終認為同情這種情緒的表達雖大多出于善意,但所產(chǎn)生的結果往往會截然不同,會給自己本來的脆弱一個隨時決堤的借口,會給撐不下的自己一個退縮的安全室,所以還是不會建議同情彼此,這樣一比認可來得更加實在,即便被批判了,但依舊沒丟斗志,因為沒路可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