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因為仙女們的會晤,本來是很期待開心的一天,結果下午培訓時,因為領導的幾通沒來由的責怪電話,搞得心情很窩火。事情搞清楚后,我不依不饒地發消息他,硬是讓他象征性給我道了個歉(能逼領導給自己道歉的,這事恐怕也只有我做得出來......)
“他總是這樣,#%¥%&%……”吃晚飯回來路上,我還在跟小伙伴們抱怨。
然后在回到房間尋找今天的作業主題時,一篇談及消除偏見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像我今天這樣,覺得一個人總是會如何如何,是不是就是一種偏見?
文章提到了一個叫“自證預言”的邏輯,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其行為,以至于這個判斷最后會真的實現。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我們產生一種心理預期的時候,就會對接收到的外界信號加以篩選,符合預期的就接收,不符合的過濾掉,這就更加容易強化并塑造我們的行為以符合之前的心理預期。
對于如何在人際關系中消除負面偏見,文章給了一個很有趣的測試方法,選取身邊不同相處關系的幾個人,按人物、人物特點、與其相處動方式及最后的溝通結果,做個表格。
如果我們把人物和人物特點這兩點遮住抹去,會得到下圖:
也就是說,如果只看互動方式和結果這兩列,會發現結果和互動方式是相互應證的,和對方的性格特點反倒沒那么大的關系。
R
這個測試方法,很簡單直白,但卻讓我很有些觸動。原來過往,自己習慣持有的對一些人的看法,其實是由自己主觀的做法導致的結果。我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給定義他人,給他們貼了一個又一個有色標簽。
I
所以,和任何一個人溝通,如果事先帶有某種偏見而產生防御或抵觸心態,自然就會更容易產生不順暢的結果,從而反過來強化這種互動方式,加深我們對他的偏見。相反,如果沒有偏見、互動方式輕松愉悅的,溝通也會更加順暢。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某種偏見很容易就會被應證,就像俺的領導,我一次次驗證了他事無巨細的偏執。
對一個人產生偏見,覺得對方不靠譜的話,他出現了一次不靠譜的行為之后,就會想當然地認為“看嘛,我就說他不靠譜”;而覺得靠譜的人如果出現同樣的行為,則會是“就這么一次,他應該不是故意的。”因為有偏見,不夠相信、信任對方,這種擔心就變成我們行為的調整,實際上會導致結果的強化。
回到消除對他人偏見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做一些調整。
比較可行的操作方式是從表格的第三列——從溝通互動方式著手:擔心變信任,防御變坦誠,小心翼翼變成放松開玩笑,再看結果是否會發生變化。
D
今后,我需要跳出這樣不理智的偏見陷阱,需要做的是:
1、停止像擔心防御不信任和抵觸這樣的負面互動方式。
2、為一些事情找到更客觀合理的原因解釋,用放松、坦誠、寬容、信任等這樣更加積極的方式和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