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形容全球化的進程使世界各個角落的溝通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而事實上,即使交流和發展使不同地區變得再相似,不同城市也不可能完全均質化。局部的信息流速、發展速度不僅呈現出巨大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會在強者的自我更新中逐漸加大。在一些超級大城市,比如中國的北上廣深、美國的紐約波士頓等,人會被動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被環境自然而然推動前行。在同一個城市范圍內,越是能接觸到信息流中心的人,進步速度越快。
在空間維度上,機會是不均等的,生活質量是不均等的,人的努力程度和環境的迭代速度更是不均等的。生活在慢區域的人根本無法想象快區域的人在經歷什么,更不了解他們在關注什么。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開一輛03年產的豐田Avalan二手車,真皮座椅,有寬敞的車內空間和精致的木制操作臺。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別人14年前就坐過的車,我今天才有機會體驗。而當我今天覺得14年前的東西能帶給我美好體驗的時候,人家又在經歷什么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物?這就是巨大的時空差異。
這種發現讓我感覺到自己本能中常常趨于坐井觀天。我現在生活的小鎮子,安靜簡單。這種安靜常常讓我誤以為生活本身就這樣慢,有時候甚至會在潛意識里以為,這里以外的世界都是這樣的。這種想法自然經不起稍加推敲。每當被我捕捉到,稍一反省,才會想起在不同的地方,有那么多優秀的人正在樂此不疲的自我更新。
更甚的是,以前的我不光會坐井觀天,甚至從來意識不到這有什么問題,接近于掩耳盜鈴。
問題是,即使當我們意識到這種環境的差異導致的不均質時,似乎也感到無力。因為我只能在這里工作,只能在這里生活啊。其實,不必沮喪,改變環境自然是好,但也不是唯一的途徑。還有一種方法,有可能讓我們脫離地域的限制,有一天能有機會走向世界,那就是——在至少一個領域成為專家。無論我們現在在做什么,安心打磨這一技,使其精通。無論是做飯,還是做文章、做軟件,只要我們能做到比別人做的都好,那當有一天發出聲音的時候,一定會很快被別人聽到。因為,在這一件事上,我們的聲音是最令人驚嘆的。
————— 2017-01-16 —————
媽咪 08:32
生活要有規律
不成規律則不成方圓,這句話好。且從小處想,一個家庭要是沒有規律,那豈不是一盤散沙,孩子自由散漫,大人為所不為?所以有規律好!
規律對于孩子來說好比房子的墻,賦予他們生活的界線和范圍。父母有責任制定讓全家人過上正常舒適的生活規律,吃飯的時間,睡覺時時間等等。一旦規律形成,再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并且由此知道什么時間該干什么。
寒假到了,孩子們從滿滿的課表中解脫出來,自由享受假日,遲睡遲起,不按時吃飯,玩游戲時間拉長,放任一切行動。給孩子的感覺就是:學校太束縛人,讓人很不愉快。這是個錯誤的觀念,父母一定要加以糾正。上學是孩子的職責,所有的職責都需要規律,否則就一片混亂。當然在假期日常規律可以變更,休養生息,調整節奏,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棄之前的所有規律。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時候
需要我們對規律進行變更調整。
每個家庭的規律都應該適合全家人,沒有哪個規律適用于每一個家庭。這就需要爸媽根據家庭情況和孩子成長需要而建立常規內容及界限。
Jingjing 08:51
通過今天的整理,我認識到以下幾點,給大家做參考:
我的語言中說教意識太強了,我會改變說話的角度和方法。
大家互相之間的留言還比較稀缺,溝通網絡還沒有形成。
如果寫標題,會增強可讀性。
爸比 10:01
輔助工具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區別動物的本質特征,也是我們思維和表達的輔助工具,因而正確使用好語言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很多不良習慣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例如: ……本來就是嘛!……。這種思維和表達方式就是自我“找借口”。“要是……就好了”這種句型是用來表達后悔情緒的,而后悔是最浪費時間的。
很多時候,一個人不現實就是因為他的想法不現實。而這個人的想法不現實,往往是由他所使用的句型決定的,無論怎么替換都只能造出不現實的句子。因而運用正確的句型來思維和表達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列舉了下列句型,供大家練習和運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一回事。
……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
……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解釋)。
……看起來像……可是……
……其實不過是表面現象,其本質是……等等。
————— 2017-01-17 —————
媽咪 07:27
Take time to train children's life skills
孩子的生活中,需要通過訓練學會穿衣服,綁鞋帶,吃飯,洗澡,過馬路,再大一點還要訓練做家務,整床,掃地,收拾餐桌,這些技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訓練成的,而是要花一定的時間進行訓練的,父母應該把這當作家庭生活的一個常規內容。
父母如果不花時間訓練孩子,那么很快就會發現,糾正未經訓練的孩子的不當行為會需要更長時間。而不斷地糾錯批評只能讓孩子沮喪氣餒,甚至憤怒,既影響愉快的家庭氣氛更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一個不氣餒的孩子對事情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和興趣。父母要抓住這一點,對孩子的嘗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時的鼓勵。每項技能的訓練都需要不斷地重復,直到熟練為止。技能要慢慢學習探索,父母要有耐心,對孩子常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再試一次吧,寶貝,你一定能做到”。愉快的氛圍,鼓勵的話語,對孩子都是一種認可。所以,為了讓孩子在日常行為中少犯錯,父母少為他們忙碌,花些時間訓練孩子的技能吧。
妹妹 10:57
健康減肥
剛開始減肥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節食、絕食的經歷。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減肥的目的非常符合人的直覺-體重是衡量身材的標準,那么想要瘦下來自然是要減少攝入,要么少吃,要么不吃。
其實這種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這樣做不但很難瘦下來,而且長期這樣做會得神經性厭食癥。這種病癥表現為對食物沒有欲望,即使攝入食物,也會吐出來,女孩子長此以往甚至會絕經。這讓我頓時想到了楚楚,大學畢業后她來北京上班,我回了家,因為各居兩地,我們有一年多時間沒見,本來我們倆都是胖妹紙,但今年再見面的時候,她變成了妥妥的骨感美女,身高173cm的楚楚,體重只有52kg。她告訴我,之所以自己能在半年時間瘦下來就是因為不吃飯,即使很餓也會強忍著。后來她確實有了理想的身材,但我也了解到她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已經10個月沒來大姨媽。
為什么節食會對身體有這么大影響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人體遍布數以億計的微生物,腸道微生物是人體微生物最多的地方,約占人體總微生物的90%,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有50kg,那他體內的細菌會重達約2kg。腸道菌路直接影響了人體對食物的攝取和消化,決定著人的胖瘦。瘦人的腸道菌落對肉類的消化不高,怎么吃都不胖,而胖人恰恰相反。如果你本身是一個愛吃肉的人,那你體內的菌落也是愛吃肉的,如果減肥期間為了讓自己的體重有所下降,選擇不吃飯的話,那你腸道內的微生物菌落就會處于一個饑餓的狀態,一開始菌落會分泌內毒素,通過腸壁以及血液循環作用到下丘腦,產生吃肉的欲望。如果你還不吃肉,菌落會開始“啃”腸壁以增加通透性,于是糞便中更多的毒素就會通過腸壁進入血液,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很多是微生物的分泌物,也就是說我們和微生物是共生的。
節食或絕食會打破菌落平衡,甚至會導致菌落大量死亡。沒有了它們的幫助,大量營養物質會無法吸收,同時下丘腦不會再產生反饋,這種惡性循環無休止地重復,導致最后身體各個器官衰竭......
看來,我之前很多任性地減肥方法完全不可取,會對身體造很大傷害。現在應該多學習科學減肥法,盡量進行一些收益高、風險低的運動,同時健康飲食,尤其要多吃水果。
摘自千古劉轉《讓普通人一生受益的健身方法論》
Jingjing 11:01
清清這個給我們普及了知識
妹妹 11:01
我現在覺得自己寫的東西有一個問題
Jingjing 11:02
比如?
妹妹 11:02
我今天想了一下 這些天寫的東西太零散 沒有體系
Jingjing 11:03
哦,這也不一定是問題。
Jingjing 11:03
你想過自己寫作的目標是什么嗎
Jingjing 11:03
鍛煉表達還是學習
妹妹 11:03
比如媽媽寫的都是育兒知識,爸爸呢就是自我提升
妹妹 11:04
目前是鍛煉表達
Jingjing 11:05
我大約琢磨過你們的目標:你當下的目標是鍛煉表達,更像是寫日記,那這個過程是不斷觀察生活,觀察自己,把感觸最深的內容寫下來。生活是動態的,那寫的主題肯定是變化的。
妹妹 11:06
嗯嗯
Jingjing 11:07
爸爸媽媽當下的目標是學習并吸收知識,充實生活。那他們會遵循一定的主題,不斷看書,總結。在完成一個主題之前內容都是連貫的。
Jingjing 11:08
你工作會有工作筆記,它們的內容就應該是連貫的。
妹妹 11:09
那你對我的這種寫作模式有什么建議嗎?
Jingjing 11:12
就保持這樣就好。當你覺得不滿足的時候,你自己就知道怎么進階了
Jingjing 11:15
我們能看到你的進步,如果你自己沒覺得可能是時間還不夠長
爸比 21:37
學會傾聽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傾訴和傾聽。在人生完成學業的十幾年就是靠傾聽來獲取知識和能力,因而傾聽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傾聽時應注意那些因素呢?一是“走神”。人類講話的速度遠遠低于思考的速度,人們在傾聽的時候容易“走神”,一次次“走神”,大腦就會形成一種“拼接能力”,形成知識的不完整性。二是“理解”。人們在學習中,必須想辦法獲得一種或者一些能夠用于鑒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識,也就是判定類知識,有了判定類知識后,我們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要盡量用這些知識可靠地鑒定自己大腦中所存貯的已知信息的有效性,而這些信息的有效性決定了交流過程中“理解”的質量。三是“過早質疑”。過早質疑就會是傾聽進入排斥狀態。
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傾聽呢?一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余的腦力處理兩個方面的信息:“回顧”與“預期”。要做好“回顧”,就要反復回顧,要借助筆記、照片、錄音等來幫助記憶。所謂“預期”就是猜想“講者下一步可能講什么”。二是要主動幫助說者進入“傾訴”狀態。
————— 2017-01-18 —————
媽咪 07:20
家庭合作
媽媽給八個月大的baby換尿布,baby又踢又扭,媽媽沒法順利進行,生氣地輕拍了一下她的屁股,讓她安靜下來。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媽媽需要baby的合作。
任何人被強迫時都不會通情達理,更不會心甘情愿地合作。大人說話的語氣和態度,是贏得孩子合作的重要因素。很多時候,我們能覺察到,孩子之所以反抗,可能是我們的語氣太過逼人,或者是我們提出要求的時間不對。不論怎樣,發生這些反抗的時候,大人通常會提高嗓門,希望壓制住孩子,禁止他們反抗。而事實上,這樣反而增強了孩子的抗拒。
溫和是贏得孩子合作的最佳辦法。大人可以嘗試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贏得孩子的合作。“我明白你可能有些不愿意,但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如果你認為你能……媽媽會非常高興和感激”。這樣既保持了家庭和諧,避免了不快,又贏得了合作。
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合作,不但完成了各自的工作,又享受了快樂的時光。
我們一家五口,團結起來,合作愉快![Smile]
爸比 07:30
為什么高考作文題目是可以預測的?
什么東西是可以預測的,而什么東西是不可以預測的呢?答案是:簡單系統是可以預測的,而復雜系統是不可以預測的。因為簡單系統一個個體哪怕出現預測范圍之外的波動,對整個系統影響不大,而復雜系統中每一個系統包含各種正反饋機制,是不好預測的。
高考是一個簡單系統,搞預測的人最怕“黑天鵝”(黑天鵝事件就是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高考出題者更怕“黑天鵝”,高考的任務并不是探索先進文化,而是給大學招生,在這種情況下,出題者必須讓所有人都能有所發揮,不能考太深,不能考太廣,把偶爾因素降到最低。所以他們訴諸俗套,俗套最安全。
那么面對一道俗套的作文題該怎么寫呢?就是寫一篇俗套的作文,你可以在網上搜搜,搜“百度預測”中的高考部分,有了這個范圍,你需要準備的話題就從無限多變成有限多了,比如“時間的饋贈”中的關鍵詞包括“記憶”、“未來”、“成長”、“忘記”等。
妹妹 11:07
上次姐姐說,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大程度是在為別人而活。雖說這些話一開始直白地讓我有點不能接受,但我心里明白她說的是事實。細細回憶,我之前做的哪一件事不是如此?
事情還沒做,就開始考慮這件事到底要不要做呢?如果做的不好,會不會讓別人不喜歡我,可如果做好了,是不是可以讓別人對我改觀呢?就這樣,反反復復地糾結……
做事的過程中更是如此。即便自己遇到了難題,也很少問別人。因為自己怕,怕別人嫌我笨,怕看到別人鄙夷的眼神。所以明明知道請教別人可以節省自己好多時間,可就是不愿意去問,總是自己一個人瞎鼓搗。還在心里安慰自己說,沒事,第一次都這樣,這不也是一種學習嘛,以后都會好的。
好不容易做完了,又開始各種擔心。整個過程中是不是有些地方沒跟別人說清楚?別人會不會因此對我有意見?以后說不定在哪個地方還會再見,這可怎么辦?我要不要現在想個辦法,跟別人澄清一下當時的出發點什么的?
總之呢,對我來說,生命不息,擔心不止。
譬如,現在有一件事要我去做,突然有人問我:“通過這件事,你期望得到什么?”八九不離十,我的回答肯定是,提升自己的基礎技能,讓別人覺得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事實上,前面的話基本是可以忽略的,只關注后半部分“讓別人覺得我有價值”即可。因為那才是我心里的答案,也可以說是我目前做所有事情最根本的目的。
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接受它,并開始關注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
加油(ω),妞
Jingjing 11:15
看得我好感動
妹妹 11:15
感動啥
Jingjing 11:16
你好像確實在觀察自己哎
Jingjing 11:19
我遇到過很多人對我不屑,但我發現我慢慢地就把他們給忘了,內心也不存在怨念,當初的不快的感覺也給忘了。也接受了自己當時的蠢
Jingjing 11:19
也許這些本來就不重要吧
妹妹 11:21
嗯嗯
妹妹 11:23
因為你變得越來越強大
Jingjing 11:44
我也是最近才明白
Jingjing 11:46
原因就是我發現精力不夠用,要做的事都做不完,想那些也幫不了我解決當下的困難。
而且我也把別人說的“人生本來就不完美”慢慢接受。
媽咪 19:47
@夕月I'm moved by your frankness
————— 2017-01-19 —————
媽咪 07:05
Avoid giving children too much attention
一個家庭里,孩子認為自己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應該關注他,尤其獨生孩子或有三兩個孩子的家庭里的老小孩,認為自己應該擁有大人的所有關注才對。爺爺奶奶要圍著他轉,爸媽也要不停地為他忙活,媽媽的注意力不能被哥哥姐姐所占據。一旦得不到大人的關注,他就使出渾身解數,胡攪蠻纏。而大人如果不明白這些招數后面的心理動機,就會屢屢順從,這助長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也會產生可悲的影響,大人也覺得無奈。
其實,大人應該學會拒絕孩給予孩子太多關注。如果大人發現孩子沒有正當理由而讓他們不停地為他忙碌,就可以確定自己正面臨孩子要求過度關注的情況,這個時候,大人就沒必要做出立竿見影的回應,而是不驚不慌,給予孩子一個會意的微笑或者緊閉雙唇,孩子就會由生氣憤怒慢慢變得平和安靜,這樣做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并學會自我滿足。
爸比 07:39
說與不說
這個題目一聽,各人有不同的理解,其實要說的是:同一句話從不同的人嘴里說出來,效果是不同的。例如:若不是班里學習最好的學生,大講學習方法,同學是不屑一顧的。要知道什么話可以說,什么話不能說,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就是你說出來的話別人能聽才能說。為什么有的人講的話大家都樂于聽呢?因為他有這個能力,他的人品能贏得大家的尊重。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自己說的話是對的,但還是沒有人聽得進去,是我們還沒有贏得信任,說明我們的積累還不夠。具體應該怎么做呢?就是要靠“攢人品”,“尊重”只能靠積累獲得,這是鐵律。所以,在分辨談話對象之前要先分辨自己,“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 2017-01-20 —————
媽咪 06:34
父母要避免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很多時候父母安排給孩子要做的事孩子就是不做,一而再,再而三,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家庭變成了戰場,沒有合作,沒有和諧,只有賭氣和爭斗。
媽媽讓八歲的泰得把桌子收拾干凈,他就是不聽從媽媽的命令,心里嘀咕著“憑什么讓我收拾?我看不到非得我收拾的任何理由。”泰得和媽媽進行著權力之爭。媽媽試圖強迫泰得按照她的話去做,而兒子則想要表現看誰厲害。很多時候,當父母命令或強迫孩子做事情時,就會導致權力之爭。這并不是說父母不要引導和影響孩子養成恰當良好的行為,而是說父母應該用有效的方式進行。父母需要掘棄過時的專制的無效的態度和方式。
五歲的彼得感冒嚴重,沒去學校。看到外面飄飄灑灑的雪花,彼得很想出去玩,媽媽不允許,怕彼得咳嗽加重。彼得大哭大叫,硬性拉開門。媽媽什么也沒說,靜靜地站著,擋住門,就是不讓出去。最后彼得沖進自己的臥室,倒在床上,媽媽繼續做自己的事,放心地讓彼得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沒有支配和控制孩子的權力,不能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只能學習引導和激勵孩子。變權力為影響力,變強迫為激勵,促進孩子合作共贏精神。
爸比 06:34
交流守則
人從出生就進入一種共生狀態,要擺脫這種共生狀態,就要經過教化、訓練、自我掙扎。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與人交流、討論。為了避免在討論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我們必須理解一下三個討論原則。
第一個原則:有意義的討論的前提是雙方不僅要“相互競爭”,更要“相互合作”。雙方要進行有意義的討論,必須共同遵守“理性討論基本原則”。例如: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不能隨意做出判斷;有了確鑿證據得出的結論就必須接受;錯了就要承認并進行改正。討論的過程中,對事不對人,不能人身攻擊;誰說的有道理就聽誰的;如果雙方都有道理,就看誰的更站得住腳,誰的結論更實際。對不遵守“理性討論基本原則”的就應該停止討論,因為可能一下步就就變成爭論了,沒有任何討論的意義。
第二個原則:真理是獨立存在的,它從來不會依附于任何個人或者集體。每個人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自以為是的”階段,就是從“無知”通過求知變得“有知”,雖然這個過程無比曲折,但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都是為這件事奮斗、掙扎,教會下一代跨越“自以為是”。如果在討論中,發現“自以為是”者存在,就退出討論。
第三個原則:真理不變,也不會因任何人而變;不停變化的只是人們對真理的解釋或理解。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原本的焦點在于“事實”,而非“看法”,因為“看法”無法爭論,“看法”只是對事實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盡管討論都是從交流雙方的“看法”開始的,但最終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實”、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過濾掉。
妹妹 11:19
什么是好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一個重大作用是為自己以后重溫這本書提供方便,直接看筆記就可以。還有很多別的好書等著我們去讀,所以筆記最好要寫到可以取代原書的程度。
很多流水賬式的讀書筆記就好像用胸圍、臀圍、腰圍這三個數字描寫一名美女一樣無趣。
真正合格的讀書筆記必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1.清晰地表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
2.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
3.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發現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他書或文章的聯系。
能做到第一點,找到邏輯脈絡,就已經算是優秀筆記了。但是只有做到全部四點,才能把一本書的效用發揮到最大,而且這樣做的回報是巨大的。那這四點具體怎么操作呢?
首先,無論你是否完全按照原書的章節給讀書筆記劃分章節,能看出作者的邏輯脈絡才是重中之重。每一章的邏輯結構如果真寫出來也許只有幾句話,可是這幾句話卻常常是分布在好幾十頁之中。只有當你跳出字里行間,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全書,它的脈絡才能變得清晰。
除了邏輯脈絡之外,如果發現真正好的小故事—亮點,那么就把這個故事也給寫下來,甚至具體到細節。一方面,以后萬一要寫文章,從筆記里翻出來就可以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將會反復地在我們的大腦中出現,左右我們的思想,直至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而且每個人不可能對說得好的一段話無動于衷,所以你可以寫下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還可以寫下對作者的質疑或肯定。更高級的批注則是寫下自己因為看到這段文字而產生的靈感。也許多年以后翻閱筆記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心得靈感比原書更有價值。
當你讀過的書多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書與書之間是存在聯系的。因為真正新的知識往往都是建立在舊的知識之上。這個問題別的書是怎么說的?有沒有更新的證據支持或反對這個結論?要找到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一個真正善于主動讀書的人對這種聯系是非常敏感的。
記筆記是對一本好書最大的敬意。讀書筆記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寫作,是個人知識的延伸。它是寫給自己而不是為了公開發表的,可以完全專注于意思,而不必關心文筆。
—摘自萬維鋼《萬萬沒想到》
————— 2017-01-21 —————
媽咪 06:33
退出與孩子的沖突
每個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沖突,這不是一方的責任,而是兩方面都有問題。如果父母能退出,孩子就沒有發泄的對象,“讓他的風,無帆可吹”。
到了睡覺時間了,四歲的哈利總是找理由推遲上床,媽媽失去了耐心,狠狠地拍了他一巴掌,哈利哭叫著。爸爸走過來指責媽媽,“每晚睡覺前都要鬧一場,真煩人。”而如果媽媽溫柔而堅定地把哈利抱到床上,什么也不用說,靜靜地給他脫掉衣服,蓋好被子,退回到自己房間,哈利自然而然地就會安靜睡覺。
這個方法好啊,它的關鍵點在于:父母并不是拋棄孩子,他們對孩子的愛和親是無微不至的。但是發生沖突的時候退出,實際上是幫助維護與孩子的感情。當孩子淘氣時,父母就想指責或者揍孩子,這無疑傷害了雙方的感情。如果父母有技巧地退出,孩子就會發現他們的耍賴和憤怒沒有用處,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一旦家里形成了這個習慣,孩子就能感受到做事的界限所在,慢慢放棄沖突而選擇合作。
引導孩子合作,是父母的目標。父母要引導孩子改變,而不是強迫孩子改變。當孩子發現自己為所欲為的結果是一個空無一人的戰場,他們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配合父母,贏得父母的更加喜愛!
爸比 06:39
正確復述
生活中,人們需要有效交流和正確溝通。溝通的過程就是:發送者---編碼---傳遞---解碼---接受者。有時候,接受者受環境、知識的積累等影響,解碼不一定正確。所以,為了保證溝通順利,往往需要添加一個驗證機制,或者說反饋機制。例如:在溝通的過程中,當我們聽對方說完后,為了避免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理解對了,就應該套用以下句式驗證、反饋。“你的意思是………嗎?”或者“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對嗎?”如果對方有異議,就要重復溝通,耐心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對方專找漏洞或者有攻擊行為者,就停止溝通。
妹妹 10:13
每個人在學習的時候,都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心理學家把這稱之為學習的舒適區。你的舒適區已經給你帶來了多大的榮譽,留在這個舒適區就有多大的誘惑。
我經常在微博上看一些公知發言。如果你初上微博,可能會覺得他們說的話非常有特點,但時間長了以后,你就慢慢發現他們說來說去永遠都是那一套。甚至覺得,如果這幫人突然消失了,別人完全可以編寫一個機器人程序替他們發微博。世界上的新聞每天都不一樣,但是他們對這些新聞的解讀和評論永遠不變,他們的發言有高度的可預測性。他們的思想死在了舒適區。
脫離舒適區,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種修煉。巴菲特很早已經通過股票獲得了巨大財富,但是八十多歲仍然在不斷學習新東西,因為他知道能讓她過去賺錢的知識,未必能讓他現在繼續賺錢。對另一些人來說,脫離舒適區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目的。扎克伯格除了辦臉譜網做好,他每年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目標,2012年時重新開始寫代碼,2013年是每天認識一個新朋友,2014年時每天寫個表示感謝的便條。所以,世界上有一幫人,他們一天不進步就難受。
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
經過了回家第一天的“生活”,我也要重新開始自己的“練習”。因為要想成為某一領域的高手,關鍵在于刻意地在這個領域內“練習”。
—摘自萬維鋼《萬萬沒想到》
————— 2017-01-22 —————
爸比 08:13
勤于反思
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有時候雙方都會“固執己見”,每個人都有來自各個方向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需要反思,反思有以下幾個主要要點:
一,深刻了解經驗的局限性。擺脫經驗主義的技巧就是“了解經驗的局限”。擺脫經驗主義,不僅需要對道理本身的了解,還需要勇氣。其實,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須依靠勇氣,而非智商。
二,時時刻刻保持警惕性。經驗既然有局限性,我們就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經驗需要歸納,更需要通過演繹來論證。必須意識到每次用經驗都可能存在風險。
三,使用記錄,使自己能夠記住更多經驗。依靠記錄可以避免犯同樣錯誤的危險。
四,通過觀察和閱讀吸取他人的經驗。觀察和閱讀,是擴充有限的自我經驗的最好手段。有益的知識經常是偶然獲得的,
五,試用類比來跨越未知與已知的障礙。類比思考是跨越未知與已知之間鴻溝的唯一手段。閱歷豐富、博覽群書的人,肯定具有更強的理解能力,當他們遇到未知的時候,在自己的知識積累中就能找到類比的信息。
六,耐心等待以擁有不能快速獲得的經驗。遇到不理解的問題,遇到不確定的想法,最好記錄下來,耐心等待以后來解決。
媽咪 08:19
Actions!Not words!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這句話不知被多少父母生氣地說過無數遍。這句話只有一個含義,就是表達父母的憤怒和無奈,此外沒有任何用處。如果媽媽真的想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她需要行動,而不是語言,她應該尊重孩子,而不是強迫孩子改變。
五歲的瑪麗總是吃東西前不洗手,媽媽不知說教過多少次。那天吃飯時間到了,媽媽叫瑪麗洗手吃飯,瑪麗沒洗手就拿起碗筷。媽媽什么也沒說,也沒給瑪麗盛米飯,而是挪開了飯碗。果真奏效,瑪麗跑去洗了手。以后一旦瑪麗又不洗手,媽媽什么也不需要說,只要行動就可以了。
事實上,父母說多少次,意味著每一次的“說”都沒有效果。孩子對父母的說教充耳不聞時,父母就必須學會用行動代替語言。記住:發生沖突時,不用語言,用行動。父母的行為能夠言傳身教地讓孩子學會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