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

《我是范雨素》火了朋友圈,不過,我沒有在我的朋友圈看到。

我很喜歡的一個公眾號提到了這篇文章,我是因為喜歡文字而關注這個講股票和德州撲克的博主。他提到了這篇很火爆得文章,說范雨素的文字因為沒有設計感,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了她對生活的理解。



看過以后,我被這篇文字感動了。我希望更多的人看見這篇文字,準備找到文章后發朋友圈,但在微信上搜索《我是范雨素》,居然搜不到。再我搜索“范雨素”,很多公眾號對這篇文章進行了點評。爭議較大的是和菜頭寫的一篇,在知乎上引起了很多的討論。文字的技巧如何,不是我的關注的重點,我只是關注生活于我們同時代的人的命運。

很少見的,我看見了我同時代的平凡人的人生。那些小學初中沒有畢業的同學,那些初中沒有考上高中的同學,那些高中沒有考上大學的同學們,他們過得如何?他們為什么突然就不讀書了?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我是范雨素

范雨素生于湖北農村,五兄妹,她12歲獨自離家出走去海南3個月,后來沒再上學,不甘做民辦教師,20歲去了北京,匆忙嫁人,被家暴,生了2個女兒,離婚。為了生計,大女兒在家照顧小女兒,她去別人家做育兒嫂。

范雨素共五兄妹,大姐腦癱,沒有考出來的大哥有過“文學夢”,最后還是一個普通農民。二姐當上了鄉下中學老師,嫁了個一字不識的文盲。小哥哥跳出農門當官,后來卻迷上了賭博,幾乎自殺。

是的,這就是現實,沒有逆襲成功。范雨素出生于農村,看了很多書,流浪過,闖蕩過,直到這篇文章成文,她依然生活在在北京的城中村皮村。不知道這篇文章火爆之后,能否改變她的命運。

我們看小說,看微信公眾號,看知乎,總是有人教你如何職場成功,如何創業成功,如何突破階層限制,他們說了很多成功人的故事……而在《我是范雨素》文字里,她把自己的一生,她一家人的一生凝煉在那短短的幾千字里,把那些傷口赤裸裸地撕開,把命運的無情展示給你看。

看,看,看,這就是底層人的生活,沒有更多的煽情,她就那么冷靜地告訴你,她的命運。



8歲的時候能看懂豎版繁體字《西游記》,12歲前看了很多文學作品《魯濱遜漂流記》、《神秘島》、《霧都孤兒》、《在人間》……曾經小時候學習成績很不錯的范雨素,40多歲時,在北京做育兒嫂。

教育,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最重要的出路吧。

范雨素如果沒有12歲時的離家出走,繼續學習,也許會比她的小哥哥小姐姐成績更好,讀書考上大學,在大城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我們周圍生活中很多40多歲出生農村的同事,都是這樣的。他們往往是一個村一個鄉成績最好的那一波人。

而那些,沒有父母關注,沒有繼續接受教育的孩子,長大以后,“變成了世界工廠的螺絲釘,流水線上的兵馬俑,過著提線木偶一樣的生活。”

每一個人,一生當中,會有多少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我們的出生地、父母的素質和教育程度,就決定了孩子的起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出生的那一刻起,每個孩子的起跑線就不一樣了。

如果范雨素出生在城市呢,即使是離家出走了3個月,還是會繼續讀書吧。如果出生在城市,也許壓根不會離家出走……為什么離家出走呢?是不是想要改變命運的掙扎?一個出生于農村,看過很多書,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的女孩子,只能用離家出走,逃票乘車這樣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如果范雨素出生在城市,即便是遭遇家暴,離婚,想要回娘家,依然會被收留吧。最不濟,父母還會幫女兒看兩個外孫女,不至于讓大孫女看顧小孫女,媽媽去打工賺錢……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至少,仍然有文學夢的范雨素火了……40年多年來,她用她的生命歷程作為題材,做了這樣的一個記錄,于是我們了解了同時代的人的一種命運,發出一種和我們周圍大多數發出的人不同的聲音,每一次看似荒誕的選擇,都是范雨素對命運的抗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們敬畏命運,但我們仍然要抗爭,文字是范雨素的武器,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賦予生命以意義的,是我們自己對生命歷程的解讀。決定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是別人怎么評價你的,而是我們自己如何評價我們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