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豫東南農村出生的那個女孩(前二)

作者|小貓

圖片|網絡


1.弟弟回家

一個寒冷的冬天,中午放學回家,看到一家人神神秘秘地忙碌,低聲交談著什么。原來是被送往表姑家寄養的弟弟回來了。

他一個勁兒地哭鬧,要跟著一起送他回來的“爸爸”“回家”。

那時,計劃生育政策非常嚴格,如果弟弟被發現,不但會對我們家罰款,更會影響到爸爸的公職。

所以,大人們倍著小心地哄著哭鬧不止地弟弟,可是不管怎么哄都沒有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對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很難接受的,盡管這里才是他的家,才會給他更好的生活。

小小的我,從大人的臉上看到了焦慮、著急還有——害怕。

一家人的目光全都被剛回來的弟弟吸引。

我們這些因為弟弟而偶然降臨到世間的女兒們,似乎都保持著冷靜,極致的冷靜。沒有誰會和弟弟爭寵,也沒有誰會向過度偏愛弟弟的父母提出不同意見。

一切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并不記得父母特意表示過對弟弟的厚愛,但是我們這些因為弟弟而被上帝“陪送”的女兒自覺低弟弟一等,不會爭寵,也不會表達不滿。

潛意識里,早早知道弟弟才是家里的核心,才是父母的心頭肉,如果不是因為弟弟,我們怕是都不會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根本就沒有資格表示不滿。

日子就這樣平滑無波地繼續。

不知從哪里聽來一句話,你們要學會感謝弟弟,如果他來的早了,你們這些“妮子頭兒”就不會出生了。

似乎,這也是我天生不服輸,不服男孩,不把自己當女孩的原因所在。從來沒把自己當女孩看待,總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女孩不能做到的事,也不認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劣質。

有些觀念,不需要父母口耳相傳地告訴你,只要父母的意識和潛意識里有這樣的觀念,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達內心的真實想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心理專家,都能及其敏銳地捕捉父母身上的任何信息,進而內化到自己的意識和潛意識中,成為行為準則。

2.不被待見的小妹

媽媽說,小妹妹是出生第三天被送給了同村的舅姥爺,舅姥爺夫妻沒有生育能力,收養孩子是他們的心愿。所以妹妹出生僅僅三天就被他們“搶走”了。

當時我們家在村子的最西北角,舅姥爺家在村子的最東頭,每天晚上,媽媽偷偷的過去,都要過一個“吊橋”(只有一根不粗的木棍架在小河的兩邊),平時會有一根又細又長的樹枝放在河邊,供來往的人們攙扶。但是村里熊孩子太多,經常把那個樹枝藏起來。

村里人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本事,赤手空拳過獨木橋,那么多年還沒有聽說有誰落水過。村民個個都是平衡高手,我身體的協調和平衡能力也很好,不知跟小時候“沿吊橋”有沒有關系。

由于距離近,媽媽常常在天黑后,偷偷地去舅姥爺家給妹妹喂奶。

由于夜晚過吊橋不安全,爸爸也不愿意讓媽媽去給小妹妹喂奶,為這個,爸媽鬧過很多次。

爸爸堅決不讓媽媽去給自己找麻煩,孩子既然已經送出去了,就是人家的人了,媽媽就不能也沒有必要過問。況且,一旦被鄰居揭發或者被“上級”發現,肯定會被抓現行,不光要罰款,還有可能威脅到他的公職。

但是,舅姥爺家的條件很不好,根本買不起牛奶,妹妹一到他們家就吃稀飯。媽媽舍不得孩子太受苦,也舍不得自己的那點并不充足的奶水。

不管爸爸怎么鬧騰,媽媽還是固執地在每天晚上去給妹妹喂奶。

不過,媽媽的身體一直不好,奶水也不足,不到三個月,奶水就自動回了,媽媽不用再去給妹妹喂奶,爸爸也很少再因為妹妹吃奶的事跟媽媽吵架了。

只是,妹妹的“口糧”一直是舅姥爺的大問題。于是,他們每天抱著妹妹到村子里求爺爺告奶奶地挨家挨戶向有奶水的人家給妹妹“借”幾口奶水。

那個時候,家家都窮,營養不良,一點奶水自然舍不得總借給別的孩子。舅姥爺他們借的多了,很多人家就慢慢的也不借給他們了。

妹妹四五個月大的樣子,就徹底斷了奶,和大人一起吃飯 了。

3.懂事又強悍的小妹

這個被送出去的妹妹,在舅姥爺和舅姥姥的極致寵愛下,雖然窮苦,但是卻活成了我們姐妹所沒有的版本——“強悍”。

她無論走到哪里,都有極強烈的“權利”意識。她隨身帶著個小籃子,隨時隨地撿柴和各種生活上需要的小東西,撿滿了,就送回家,然后出門繼續。

一個被收養的孩子,一個被自己父母拋棄的孩子,自然會被村里的小伙伴甚至大人欺負,但是這個妹妹不像我們這些乖巧聽話的孩子,她像一只蠻憨的小斗牛,任誰想欺負,她都會毫不客氣的還擊,無論大人還是孩子。

也因此,她成了大人們取笑和逗樂的“小玩具”(大人們這種看似無心,實則對孩子傷害極其巨大的行為,還是不要的好)。

記得有一次,村里的很多人端著飯碗圍坐在我家后院的大樹下吃飯,住我家前排的表舅(舅姥爺的堂侄)表妗子逗妹妹說,你爸媽只要你哥你姐,就是不要你,是不是你太丑了?話音一落,放肆的笑聲轟然而起。

妹妹聽了十分著急,臉一下子就憋得通紅,結結巴巴地回罵:你才丑,你全家都丑,你爸媽才不要你。說著,整個身子就直沖過去,狠狠地撞在了表妗子身上。

端著飯碗的表妗子沒有防備,一個趔趄,側躺在地上,飯碗還緊緊的抓在手里。她一邊笑罵妹妹不懂事,太任性,一邊繼續調侃。

只是不知道,這樣的場景,小妹還記不記得了。

3.被孤立的小妹

鄉鄰鄉親,多多少少都沾親帶故,但是很少能感受到那份血緣或鄰里的親切。

這樣的調侃,就發生在我家后院。我當時是在場的,但是并沒有向妹妹伸出援手,而只是默然地看著。心里很不舒服。覺得沒有能力保護她,又怕引火燒身。甚至爸媽,我也沒有看到他們對小妹的支持,尤其爸爸,對這樣的情況基本視而不見。

這樣的故事在村子里反復上演。

記一件記憶里特別清晰的小事。

有一天舅姥爺又扛著(舅姥爺每天讓小妹騎在肩頭,全村轉悠,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樣寵愛一個收養的孩子,還是女孩,免不了被奚落,但他總是我行我素,根本不當回事)小妹來到我家,小妹妹就很主動地翻箱倒柜找她的目標:香煙、糖果、瓜子之類的東西。

家里一直在做小生意,賣百貨,日常的生活用品是不缺的。媽媽一般會把過期的香煙、各種吃的偷偷塞給小妹和舅姥爺。雖然爸爸常年不在家,但是總也有被撞見的時候,因此,又要大干一場。

媽媽對爸爸的各種爭吵,一輩子都是鴕鳥政策——不聲不響,不理不睬,但是我行我素,只是慢慢地會注意方式,盡可能不被爸爸發現。

不知是不是因為妹妹已經被收養,也不知道是不是爸爸的這種態度,還是因為小小的妒忌心,還是什么,小時候的我們對這個妹妹并沒有多少接納。

她來家里吃飯,我們總是心不甘情不愿,她拿東西走,我們也有一種被“打劫”的感覺,情感上,把她當做了外人。

也許,心里也有一種擔憂,被送出去的孩子還能得到媽媽多一點的關愛,我們這些沒有被送出去的女兒,相比之下,成了透明的“隱形人”,更加不被關注。

也許,就是因此,對小妹更多了一份情感上的排斥。

回想當年,我的感受就很清晰,就是不喜歡她來家里,就是不喜歡她拿東西,也不喜歡她被村民欺負時,那種一同被欺負被嘲笑的感覺——她出洋相,似乎自己也被人扒光了衣服——特別特別難受。

上一篇:70年代,豫東南農村出生的那個女孩(前一)

推?? 薦:70年代,豫東南農村出生的那個女孩(序)

70年代,豫東南農村出生的那個女孩(三)

70年代,豫東南農村出生的那個女孩(二)

70年代,豫東南農村出生的那個女孩(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 分工明確 相互合作需要相互配合,這種配合來源于合作前的溝通,知道溝通顧客中各自需要扮演的角色,比如:一個需...
    喜感妹閱讀 492評論 0 3
  • 忙得焦頭爛額昏天暗地,瞥見wechat有個好友請求。打開發現是Angela。那一刻就像是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盛開了一朵...
    耗耗耗子醬閱讀 403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