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個新疆的朋友發微信說,剛剛她家里的三套房一輛車,全部被法院查封了,而她本人還被拘留了28天,剛剛出來。
她眼淚漣漣地問,我幫了閨蜜那么大的忙,為什么她要這樣坑我?
我的這個朋友,心地善良,為人真誠,各種美好,稱她為友善。友善的一個閨蜜是開公司的,因為急需資金周轉,便到外面的借貸公司借了150萬現金,可是需要擔保人。
閨蜜便請友善幫忙——作貸款擔保人。友善家境殷實,經濟優渥,既是閨蜜開口,友善毫不猶豫就答應了,甚至都沒有仔細地看過擔保書上寫著,若是借款人無法償還,那么擔保人必須連帶承擔相應債務。
她相信閨蜜,就像相信世上全是好人。
可是幾個月以后,閨蜜的公司關門大吉,閨蜜本人及家人逃之夭夭。這時候的貸款加利息,已經是170萬左右了。
貸款公司找上門來,要求友善償還債務。友善這才傻了眼,白紙黑字可是自己親筆簽的,怎么辦呢?就此還錢吧,一來數額巨大,二來借錢的又不是自己,怎么甘心呢?
猶豫間,貸款公司將友善告上法庭,申請強制執行財產凍結拍賣抵債。
具體細節我是來不及過問,總之結果就是,她本人被拘押了28天出來,名下的房子車子一下全沒了。人生完全像一場噩夢啊,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友善難過內疚又絕望,因為即使發生了這么大的狀況,老公也不曾責備她一下,女兒更是好言好語地安慰她。她說,我不知道自己怎么過來的,也不知道以后該怎么辦。我沒有對不起某某,她為什么要這樣害我呢?
一時之間,我無法回答。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上當受騙的永遠是善良的好人,因為只有好人才會相信朋友,才會拼盡全力、不計后果地想要幫助朋友,最終落得人財兩空的凄慘下場。
而真正的騙子,因為深諳行騙之道,所以未曾損失。
生活中為因為借錢翻臉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借錢容易還錢難”,“借錢的時候是孫子,還錢的時候是大爺”,“站著借錢,跪著要賬”等民間諺語,無不提示著借錢的風險與難堪。
在辦公室與大家談起這個話題,原來差不多每個人身邊,都上演過借錢的鬧劇:
朋友A,10多年前剛剛大學畢業,工資幾百塊,好不容易攢了一些錢,一個同學借走了全部積蓄1800。10多年過去了,這筆錢再也沒提過還,人也消失了。朋友說,還好這筆錢不大,我還承擔得起,花點小錢認清一個人,也不算損失。
親戚B,在外面借高利貸然后借給親表哥5萬塊,說好月月還息,一年還本,可是一年又一年,表哥就是不還錢。自己月月扛利息,被媳婦罵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利息都不要了,只求表哥還本金,最后雙方翻臉,費盡周章還了錢,可是彼此老死不相往來了。
同學C,曾經以個人信譽擔保,借給結拜兄弟20萬,說好半年歸還,可是如今兩年過去了,仍未歸還。催賬吧,開始對方態度還好,承認還錢,再過一段時間電話不接了,找上公司要賬對方直接耍混,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你能拿他怎么辦呢?
種種事例表明,借錢,就是掏錢給自己買了個敵人。難怪莎士比亞說:“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借出去會使你人財兩空;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進來會使你忘了勤儉。”
友善還在癡心妄想著,閨蜜有一天會良心發現,歸還這筆錢。我嘆了一口氣說,還是忘了這件事吧,否則以后你會活得很累。人的一生中,總要吃虧上當交些學費的,只當你的學費交得貴些罷了。
我走過最長的路,是你借錢的套路。做抵押擔保人,你真的考慮好了后果嗎?
可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遇上困難的時候,可能都會遇到借錢與被借錢。面對開口的親戚、朋友、閨蜜等等,這個錢,到底是借,還是不借呢?
我很喜歡劉庸的一段話:
劉墉說:"我把錢借給朋友,從來不指望他們還。因為我心想,如果他沒錢而不能還,一定不好意思再借,那麼我吃虧也只是一次;如果他有錢而想賴帳,一定不敢再來,那麼我等于花點錢,認清了一個壞朋友。
談到朋友借錢,只要數目不太大,我總是會答應的。因為這是通財之誼。至于借出之后,我從不去催討,因為這難免傷了和氣。
也因此每當我把錢借出去,總有既借出了錢,又借出了朋友的感覺。而每當不待我開口,他們就如約將錢還來,我又有失而復得了錢,且失而復得了朋友的快樂。這不是一種平和完美的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