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個星期沒有親自給女兒做飯了,想著婆婆昨天的囑咐,就把雞燉了。又炒了女兒愛吃的孜然羊肉和從靈山腳下買回來的千張。飯四點多都已經好了。我打發愛人去那邊的屋子叫女兒回家吃飯。愛人幾分鐘就到了。可是,直到五點半,女兒還沒回來。我就給愛人打了個電話,讓他把女兒快點哄回來。愛人爽快的答應了。但直到六點多,還是沒回來,菜已涼透了心,好在湯還有點熱氣。漫長的等待中,我開始顯得有些不耐煩,媽媽平時忙沒時間做飯,今天好不容易抽時間做了一頓飯,女兒半天回不來。回來我就吵她一頓。當這樣想了以后,立即又有另外一個聲音告訴我:“到底是希望女兒回來開開心心的吃飯,我在一旁得意的看著她享用我的勞動成果,還是回來看我的黑臉,聽我的抱怨,最終搞得都不開心呢?”這樣想了以后,我的心立即平靜了下來。我一邊鼓勵兒子多吃點,一邊等她。
6:40左右,我在樓上聽到了女兒上樓的腳步聲。我趕緊跑過去,高興的說:“你終于回來啦,快放下東西,媽媽給你盛好吃的。”女兒聞到香味兒也很開心。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本來是一片好心。比如孩子放學回家晚了,到了該回家的時間還是沒回,我們的心如驢踢一般難受,擔心孩子。但是等孩子終于到家的時候,我們表達的卻不是擔心,而是批評指責警告。本來孩子對回家晚了,讓父母操心有些抱歉。結果,因為我們的表達方式不當,孩子和我們對著干,或不聽我們的。
所以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結果,我們就靜下心來靜靜的等。因為您關注什么就會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