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歷的今天,我四十一歲了。
回想四十歲生日那天,為了記住自己“四時代”開始的樣子,還跑到影樓去拍寫真。
化完妝后一看鏡子里忍不住笑起來,妝化得連自己都不認識,想必拍出來的也是陌生的自己。
我還依舊能夠清晰地記得自己兒時掉牙的趣事:與鄰居家女孩兒,耷拉著兩條腿同坐在我家窗臺外側,每人兩手抱著一根大粗黃瓜大口咬著。
突然,我感覺嘴里一輕,低頭一看,只見一絲血跡粘在被咬過的黃瓜上。再一找,果然看到一顆還掛著血絲的牙齒卡在瓜皮深處,只露著牙尾。
我急忙叫伙伴看我大張著的嘴,她停下吃瓜,看一眼我的嘴又看了眼我手中的黃瓜,也張開嘴讓我看她有沒有少一顆牙齒。
看到她完整的牙齒,我不禁驚奇又驕傲起來:黃瓜能把堅硬的牙齒“掰”下來!卡在黃瓜里的牙齒,令我有了與小伙伴不同的掉牙經歷。
黃瓜的清香和鮮血的腥味依稀還在嘴里彌漫,可我卻怎么也記不清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是怎么過來的,一同記不清的還有那些日子里自己的樣子。
“算了,干嘛要費力氣記住從前?記住從今以后自己認真生活的樣子,不是更好?”
面對生活時,藏在容顏里從容和安寧的樣子才是我最想記住的。
2
四十到四十一歲的日子依舊和從前一樣,只是生活里有了小目標。
我定下唯一的目標:開公眾號寫文章。
開始我并不知道,有一個目標對自己來說有多重要。
當我面對一件事,不再只是“想做”,而是“去做”時,我的世界也隨之發生微妙的變化。
這兩三年夜里,總會夢到自己在一個黑暗的洞底,看不清身處的環境,找不到出口。在洞底只能憑著感覺,沿著洞壁向上爬。
一邊爬,一邊四處抓,想抓到一根繩子、藤或者一堆野草。可是什么也沒抓到,掙扎著爬出去卻又掉回洞底。
當我坐在電腦前面,在鍵盤上敲下一個又一個字時,就像舉起錘子輕輕敲打頭頂上方看不見的黑暗。
敲著敲著,突然有束耀眼的光芒照進我的心底,曾經困我許久的黑暗開始土崩瓦解。
當照進自己內心的光線越來越多時,那個掙扎著向上爬、尋找出口的夢再也沒有出現過。
我嘗試著在網絡里與世界連接。購買線上課,加入寫作同學群,默默地關注、學習他人,笨拙地表達自己。
當自己不再束縛自己的內心,從前的陰郁也漸漸消散,心里慢慢生出點點的歡喜和好奇。
我還喜歡上了運動。每星期至少四天跑步,到現在已堅持近半年。暈水的我還在這個暑假學會了蛙泳。
跑步,令我能夠早起,不去貪戀一張床。
跑步也讓我懂得“量力而行”對一個人何其重要:承認自己能做到的事并不多。
懂得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沒了以往沉重地付出感和委屈、犧牲的感覺:“這是我自己要做的,我愿意?!?/p>
當自己盡量不再勉強、為難自己時,內心也就少了抱怨和牢騷。
這時候,發現真正能夠困住自己的,只有自己。就像《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張德芬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慢慢地我才感受到,當初的小目標,成了我精神世界里第一只扇動著翅膀的蝴蝶,它帶給我逆風飛揚的意志。
3
年過四十的我,就像一粒曾被遺漏在泥土之外的混沌種子,耐心等到了命運的疼惜,終于找到可以深埋的土地,在適合自己的泥土里慢慢復蘇、發芽,盡心生長。
終于,四十一歲收到了四十歲的禮物:“改變”。
能夠收到這份禮物,我要感謝微信和張小龍先生,是它和他為我推開了一扇窗,我才能夠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改變自己、與外界發生聯結。
9月12日,我有幸在寫作群里聽到同學烏龍明月“如何用硬技能突破自我,打造多維競爭力”的個人成長經歷分享,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樣子。
9月25日,我收到微信公眾平臺的“原創開通邀請通知”。相對于微信里成千上萬的公眾號來說,拿到原創是微不足道的事,可對我來說,讓我嘗到了憑自己努力得到認可的喜悅。
9月28日,我通過了保險公司的面試。
我給自己做了未來三年的規劃:在職業上,通過三年時間的學習和沉淀,成為一名專業的保險規劃人員。
到自己四十二歲時,能夠參加保險方面的經濟師考試;繼續練習寫作,保證每周一次更文;參加全國導游資格考試,為將來結伴游走做準備。
從四十到四十一歲的這一年里,我看到了自己自律、堅持、聽從自己內心做事的樣子,我慢慢地喜歡上了自己。
我不再需要用拍照留念的方式記住自己四十歲的樣子。我知道自己在很認真地做自己,這就足夠了。
是,今天我四十一歲了,愿所有的經歷和所有的改變最終都為了一個愿望:認真地生活,幸福自己,溫暖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