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現在是一個挨著枕頭就睡著的人。但是當初也有那么一段失眠的時光。于是就開始注意睡眠是怎樣一回事。
以我個人的入睡經驗,我認為入睡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我們天生就會的——沉入幽靜的黑暗,意識深深沉睡。年少單純時,多以這種方式入睡,即躺下后就沒有了什么念想,自然而然進入夢鄉。又或者是精神疲憊時也能以這種方式入睡。
所以以沉入黑暗的方式入睡,簡單來說就是摒棄雜念,安定入睡——準確來說應該是“沒有雜念,安定入睡“,因為一旦有摒棄雜念的念頭,這個念頭本身也會成為一個雜念,驅之不去。
而做到沒有雜念,或是心思單純,無憂無慮;或是心神安定,不焦慮不妄想;或是精神疲憊,精力殆盡,然后就可以讓精神安眠。
心思單純自然難以刻意做到。做到心神安定,就要去審視自己的焦慮妄想是什么,不否定不回避,承認它,接納它,安放好它;做到精神疲憊就容易一些了,比如投入更多時間專注做一些不讓大腦過于興奮的腦力勞動,比如看內容充實些的書,復習功課,做作業等等。不建議玩游戲,玩游戲雖然有時候也是腦力勞動,但是其中的獎勵機制容易讓大腦總是處于一個比較興奮的狀態,即使透支了精力,也會保持一種莫名的興奮,另外同樣不建議寫代碼,嗯。
但是依然不容易,安放好自己的焦慮只是一句雞湯,沒有正確的引導和理論知識難以達到。而為了安眠而使得精神疲憊又有些得不償失了。所以我發現了第二種入睡方式——單純注視著自己的意識流動,創造一種不理解的脫節。
這種方式可以簡單解釋學生時代上課聽著老師講課特別容易睡著。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意識就像一朵花,老師的話語含義就像一條河,你的意識隨著老師的河流逐漸漂向遠方,漂到你所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就睡著了。說得通俗些就是,你依然能夠解析老師的語言的含義,而你已經不能解讀老師講授內容的意義,于是產生一種脫節,這種脫節讓你迷失,入睡。
那么自己入睡時怎樣利用這種方式呢,簡單來講就是自己創造這樣一條河流,并創造這種脫節,讓自己的意識在其中迷失。
隨著年歲增長,我們難以像年少時心思單純,有了很多妄念雜想,入睡時會憑空冒出來干擾睡眠,怎么都趕不走。我們要做的,就是靜靜地”看著“這些妄念雜想,不卷入其中——是啊,我有念想冒出來了,是這樣的一個念想,它變幻不停,由此及彼,但是那又怎么樣呢,我只是一個觀察者,我看妄念生,看雜念滅,就像看著一朵云變幻形狀,而不去想它到底像什么,有什么意義,漸漸地,我越來越看不清這朵云的形狀,闔眼而睡。
嗯,其實還有一種方式,是沉浸入自己隨機想象中,直接進入做夢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