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陪伴
“我一直都記得,爸媽把兩歲多的我送到托兒所去的事情,全托?。ㄖ苣┎拍芑丶遥?.....至今我跟他們都沒有辦法很親密”。
這句話是我大學畢業那年,聽朋友WJ無意間說起的,然而她當時眼里的落寞和怨恨,我至今記憶猶新。
對于一般人而言,童年早期的記憶都是缺失的(童年期失憶),除非是那些“有強烈情緒參與”的事件。由此可見,朋友WJ對于父母將她從小就全托的這件事情,刻骨銘心,一直未能釋懷。
那么早就開始有記憶,卻是那樣一段并不美好的記憶,怎能讓人不心有戚戚。朋友WJ的眼神太過觸目驚心,因此這些年來,我堅持認為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
然而,對于孩子的撫養,不少人所持的觀念是:“孩子那么小,懂什么啊?送全托,或者送到老家撫養,上學了再接回來好了。”
后來接觸了發展心理學,就更加明白父母的陪伴對幼小的孩子(尤其是0-3歲的敏感期)有著多么深遠的影響。
“嬰兒與父母之間的親密的情感聯結,是以后與同學、朋友等建立關系的基礎。若未能在1歲左右與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戀,則日后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引發各種嚴重問題。
嬰兒對愛與情感的心理需要,與食物和水等同樣重要。生命早期缺乏關愛,就會留下一生的情緒傷害。因此,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孩子與父母一起生活極其重要?!?/p>
朋友WJ之所以會對父母產生隔閡與怨恨,正是由于沒有及時地與父母建立親密而健康的依戀關系。如果朋友夠幸運,在年幼時能夠遇到一位足夠關愛和關注她的撫養者,陪伴著她成長,那么她或許就不會有那么深刻的情緒傷害了,在成長的道路上也會少走很多彎路。
越是年紀幼小的嬰兒,越是需要父母用心陪伴,需要父母無條件的關愛。一旦“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待孩子長大后再要彌補,已是枉然。
02 陪伴并非意味著讓父母失去自我
陪伴有很多種:邊刷手機邊心不在焉地帶娃是陪伴;好玩時把玩一番、難纏時丟到一邊是陪伴;“竹筍炒肉”的棍棒教育也是陪伴......
那么,究竟怎樣的陪伴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才算是好的陪伴嗎?
——事實上也不太可能做到24小時與孩子相伴,大部分母親,在產假結束后都要回歸工作。即便是全職媽媽,24小時與孩子“廝守”在一起也必定不是好事。
以陪伴孩子之名,完全失去自我、與社會脫節,這樣沉重的“犧牲”,自己和家人是否真能承受?
《媽媽咪呀》有一期讓我特別難忘,四十多歲的LY,曾經是一名出過十來張專輯的歌手,但是為了在家照顧和陪伴孩子,她徹底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在家相夫教子二十年,她的世界除了孩子和丈夫,再沒有其他。
好在,她終于突破了自己,有勇氣重新找回自己的夢想——盡管曾經在舞臺上游刃有余的她,如今卻因為多年來對舞臺的生疏而顯得那么手足無措。只有在盡情歌唱時,她才是自在的,快樂而又光芒四射的。
或許,人才輩出的歌壇已經很難再有她的立錐之地,那么多年輕有顏的歌手,分分鐘就能把她PK下去。但我還是由衷地欣賞她,也為她感到高興,因為她終于重新找回丟失了二十年的自己。
我相信,她的孩子和丈夫,也會為她感到驕傲和自豪,也會為她終于活出了自己而感到欣喜。
高質量的陪伴,并非意味著“犧牲自己”,失去自我。一個精神上獨立自信、堅強快樂、有所追求的母親,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更具說服力。
03 盡可能不與孩子長期分離
也有朋友留言問我:必須和孩子異地相隔,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該怎么辦?
對于這個問題,我一時也不知道該怎樣用三言兩語來回答。但從《哈佛女孩劉亦婷》第三章“在父母離異的日子里”,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作者,劉亦婷的媽媽劉衛華,為了女兒的成長,可謂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在劉亦婷1歲8個月大時,她與丈夫協議離婚(劉亦婷歸母親撫養),當時的她已請不起保姆;同時,因為職稱評定的改革,職場面臨巨大的危機。劉衛華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是犧牲她的事業來繼續撫養女兒?還是犧牲女兒的未來,成全她的事業?
最后,萬不得已的她選擇了與女兒暫時分離,將劉亦婷送到了湖北的姥姥家——從1982年11月到1983年春季,由姥姥和舅舅負責照料。在這段時間里,姥姥和舅舅依舊嚴格實施劉衛華一貫的“麻煩而瑣碎的早期教育”。并且,事無巨細都寫信與她溝通,包括小劉亦婷的身高、體重變化,學了什么新的詞語、新的動作,去了哪里等。
由此可見,倘若實在是由于各種客觀因素,不得不和孩子分開:
首先,讓這種“分別”盡量地短,一旦有可能團聚,就把孩子接回身邊;
其次,不要因為地域上的“分離”而大撒手,及時做到與孩子積極溝通,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盡最大努力彌補不在孩子身邊的缺憾;
此外,提前與孩子的照料者協商好,按自己的方式來撫養(前提是我們的確重視孩子的成長,并且有較科學的撫養方式)。
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做一個“有心”的父母,則不知道比“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陪伴要強多少倍了。
十月懷胎及分娩固然不易,然而,與“生孩子”比起來,“育兒”更是任重道遠。
孩子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而“高質量的陪伴”則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4 高質量的陪伴在于“質”
最近熱播的由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第二期主題詞為“陪伴”。其中,最讓我動容的“陪伴”,是鄭淵潔父子及楊乃斌母子的故事。
童話大王鄭淵潔早已為我們所熟悉,提起當年他小學四年級被學校“勸退”的事情,在退學回家路上,他的父親,只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沒關系,孩子,我在家教你。”
——這句再簡單不過的話,凝聚了父親鄭洪升對他全部的深沉的愛,也讓他多年后在《愛迪生傳》里看到相似情節時,忍不住放聲大哭。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孩子捅下這么大的“簍子”時,還能如此冷靜和堅定地站在孩子的身邊:沒有斥責,沒有憤怒,沒有羞辱,沒有打罵,反而是安慰,是陪伴,是共同面對的承諾?坦白說,至少我做不到——即使不打不罵,肯定會焦慮惶恐,會因情緒失控而忍不住責備。
在和主持人談到為什么能以一己之力將《童話大王》堅持這么多年時,鄭淵潔說起了一件“小事”。一次他無意間發現,原本每天都要灌墨水的鋼筆,竟然離奇地用了一個多月,后來才知道是他的父親每天給他的鋼筆灌墨水。因而也就有了后來的父子約定:父親活到哪一天,他就寫到哪一天。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鄭淵潔成長過程中與其父親的故事,卻依舊感動不已。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父親的陪伴”:愛他,支持他,尊重他的個性特點,給他充分的發展自由。
另一個關于母子陪伴的故事,不但感動了我,也感動了身邊十歲的大寶——他熱淚盈眶地說:這位媽媽實在是太偉大了!
楊乃斌在八個月大時便失去了聽力,他的母親為了使他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全地成長,從他上學第一天起便成了他的同班同學,一直到他大學畢業,整整十六個年頭。
其實,她完全可以把楊乃斌送到特殊學校,這樣一來,她的負擔會輕得多,也不用吃那么多苦頭。但是,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特殊”的兒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所有健全的孩子一樣,有個快樂而健全的人生。
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并且在這條艱難困苦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十六年。
“說話”這么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對于聽力障礙極為嚴重的人來說,卻是難于上青天。楊乃斌不但學會了說話,而且一路在普通全日制學校從小學念到高中,并且考上了大學。
這樣的“奇跡”之所以能夠被創造出來,自然離不開楊乃斌母親多年來的悉心陪伴。十六年同桌陪讀,幫助聽力有限的他記筆記,陪著他一起成長——這需要怎樣的耐心和關愛!
鄭淵潔的父親及楊乃斌的母親為孩子所做到的,就是我能想象到的對孩子而言最好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尊重和自由,并引導TA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樣的陪伴,我們給孩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