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北大教授上課(內附大學生必備四大意識)

北京大學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北大夢。

說實在的,我也曾經有過,在我很小的時候,因為那時候在我的認知里只有兩個大學:清華和北大。

但是越長大越覺得,北大只是一個夢。

后來上了一所普通高中,三流大學,直到現在文學研究生在讀。對于北大,就只能一個遠遠的看著。

直到周五老師說,今天又一位北京大學的教授要來我們學校講課,才知道原來也能聽到北大的老師現場授課。這輩子沒能進北大的門,但是能聽到北大的聲音,那也是一種享受。

這次給我們上課的是廖可斌教授,百度上有詳細介紹。

教授年紀不大,50來歲,一身黑灰的裝束,很硬朗,很矯健,整場講座,沒有ppt,沒有演講稿,卻一直沒歇,侃侃而談,大概這就是大學問家,肚子里有東西,信手拈來,出口成章,吐氣生蓮。我把我聽到的精華整理出來,安利給廣大大學生以及研究生們。

廖先生指出:該做什么的時候就做什么。

的確,在該讀書的年紀就應該埋頭書山,勤學苦讀。講真,現在大學生圈真的很混亂,到處充斥著讀書無用說,那是因為你還名言做到真正會讀書。很多時候我們過于在乎結果和用處,往往你就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功利,往往體會不到有用性。

廖先生帶給我們四個意識:

1.文獻意識

作為一個文科學生,文獻意識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要清楚的知道一個作家他有哪些著作,哪些作品,出了多少書,每本書有多少版本,除了看作家本人的相關文獻,還要研究他當時所交往的友人的著作,這樣才會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如果你研究明清的歸有光,那么對于當時的唐順之,王慎中,錢謙益等都應該有所涉獵。

2.理論意識

為什么讀了大學的人和沒上過大學的人有差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學生受過專業的教學,有更強的理論意識。當時當代大學生的理論意識也遠遠不比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學生了。廖先生指出,培養理論意識很重要的一點是打通古今和中外的隔閡,不僅要看本專業的書,還要看哲學、美學的書,各類書都有用,如果你能好好的看一兩本,真的會收獲很大。譬如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看似沒有實際用處,但是真正的用處其實妙不可言。像我們讀文學的,《中國古籍總目》、《中國文言小說總目》、郭紹虞的《中國歷代文論選》都是要看看的。

3.寫作意識

寫作文貌似是每個人學生時代繼數學之外最討厭的事情了。然而學文學的騷年不一樣,因為我們數學都不好,只有語文試卷上的作文分數和征文比賽能讓我們找到自我的價值。

當然現在的論文不比從前的寫作文了,論文的好壞不在于文字的優美,更重要的是一個好論題,完整的結構以及自己的新發現。

廖先生指出,語言具有四要素:準確、規范、簡潔和有利。

一篇好的論文很重要的是不要為了寫而寫,不要為了湊字數而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只能是一篇垃圾。

作為一名研究生,要有寫作意識,多寫多修改,不要讓自己的筆生銹。

4.問題意識

讀研究生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善于發現問題,而發現問題的前提是多看書,只有閱歷廣泛,才能提出問題,進而解決。這是寫好一篇好論文很重要的一點。

各位想認真學點東西的大學生研究生們在該讀書的時候多讀點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