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待「摩天大樓」才不是因為抖森的肉

Sir知道,要吊起你們的胃口。

一張圖就夠了:

擦擦鼻血和口水。

往下看。

這張劇照來自抖森新作。

摩天大樓

High-Rise

故事發生在70年代,一幢與世隔絕的大樓里。

大樓共40層,2000多名住戶。

最大的特點——

你需要的,樓里都有。

超市;

學校;

健身房、游泳池、按摩房。

一應俱全。

唯一的缺點——

間接性斷電。

矛盾由此浮現。

高層住戶投訴:

低層人用電過度,系統超負荷了。

底層住戶抱怨:

我們跟高層付同樣的電費,應有同等的用電權利。

一旦發生停電,高層的用電會優先保證。

這就是大樓“公開的秘密”。

不同樓層,價格各異。

低層的公寓相對便宜,住戶更窮;

居住環境潮濕陰暗。

越往高層,裝修越奢華,住戶越有錢。

也就是說,這棟大廈,從低往高,分別被劃分為窮人區、中層區、富人區。

大樓的設計者Royal(杰瑞米·艾恩斯 飾)住在頂樓。

他一直致力于“將人類社會管理得更好”。

Royal一人獨享豪華私家花園,還養了匹馬,和羊。

萊恩醫生(“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 飾),是大樓的新住戶。

住25樓,中產階級。

他樓上住的是位單親媽媽,夏洛特(西耶娜·米勒 飾)。

似乎對抖森“有點意思”。

而抖森認識了窮人區的有夫之婦,海倫(伊麗莎白·莫斯 飾)。

兩人如無意外會擦出火花。

在樓里,上層人看不慣底層住戶。

窮人又想往富人區走。

如果我們能住在干燥點的樓層,情況會好很多。

差異歧視早已生根。

一次斷電,使得大樓與外界的聯系被切斷。

水、食物、能源,成了稀缺資源。

每個人都隨著傾頹的大廈,失去理智與控制。

戰爭,終于爆發……

看到這,相信不少毒友已經反應過來——

這不就是垂直版《雪國列車》。

可能更暴力。

跳樓。

橫尸遍野。

連大樓的設計者,也加入混戰。

演員伊麗莎白·莫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有時候覺得自己在拍戰爭片:

路過的演員不是滿身是血,就是鼻青臉腫的。

中產階級的抖森會站在哪一邊?

據說,抖森在混戰到來之際,穿了件干凈的T恤出門。

想了一下,又回房換了件臟衣服。

《摩天大樓》改編自J·G·巴拉德1975年的同名小說。

J·G·巴拉德的作品有個共性。

喜歡將受過良好教育,適應高科技生活的現代人, 置于陌生的原始環境。

利用他們的生理需求、精神狀態的變化,制造沖突。

說白了,慢慢掰彎人性

1974年的《混凝土島》,就是黑暗版魯濱遜求生記。

主人公是位建筑師,在倫敦郊外的高速公路發生車禍。

他被困在高速公路間的廢棄地中。

雖然置身鬧市,但因為處在盲點,沒人看見他。

他就這樣開始了“荒野求生”。

諷刺吧,所謂“荒野”,就存在在文明眼皮底下。

1973年的《撞車》。

講述一群車禍幸存者,在猛烈撞擊中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他們故意開車對撞,想要找回曾經的刺激。

小說后來被大衛·柯南伯格改編成了電影《欲望號快車》

在科林斯詞典,有個詞條,叫ballardian(巴拉德式的)。

專門描述巴拉德在小說中創造的詭異氛圍:

反烏托邦式現代社會,突兀晦暗的人造景觀,科技、社會、環境變化所造成的心理扭曲

而《衛報》曾說,《高樓大廈》“將反烏托邦科幻小說帶上新臺階”。

好“馬”配好“鞍”。

《摩天大樓》的英國導演本·維特利,雖然作品不多,卻質量穩定。

他自編自導的作品《殺戮名單》,被《滾石》評為“最嚇人的20部恐怖片之一”。

之后的《觀光客》,也拿下美國評論協會獎的“十佳獨立電影”。

維特利的片基本上可以用三個字形容——

毀三觀。

家庭不再是“溫暖”的代名詞。

而是面對巨大的現實壓力,無法翻身,最后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我毀滅。

殺人也不需要理由,想殺就殺。

甚至還成了“環保”。

荒誕,絕望。

之所以選擇改編《摩天大樓》,導演解釋——

與其說它是本小說,還不如說是來自未來的新聞報道。

這棟樓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建筑,它還可以代表人類,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

預告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細節——

超市里,一切井然有序,強迫癥者最愛。

但在其中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里——

桃子全部腐爛。

文明社會看似秩序井然,但內核早已崩壞。

高樓大廈的陽臺設計得也很詭異。

每高一層,陽臺就比下一樓更突出——

遮擋了部分陽光

壓迫意味不言而喻。

預告最后,配合窗外更多相似的高樓,拔地而起的畫面,一句:

now, everything is back to normal.

(現在,一切都回歸正常了。)

似乎又在暗示,結局會跟《雪國列車》一樣——

下層人過關斬將,“登頂”后才發現:

原來,這是一個死循環?

《高樓大廈》上周在英國上映。

評價一般。

IMDb評分6.7

爛番茄新鮮度73%

外媒有贊有彈。

《電報》:

摩天大樓,更像是萬丈深淵。

《衛報》:

導演將原著中社會崩潰的警醒,改編成了一個無政府狀態下的喜劇。

《好萊塢報道者》:

一次野心勃勃的失敗,總比平平庸庸的成功好。

好歹也做了些不同風格的嘗試。

所以,期待吧。

不要只因為抖森全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