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之《青銅時代》 搖滾樂的清新風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下午,久不看電視的我,偶然打開電視,漫無目的地瀏覽,晃到央視音樂頻道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幾行熟悉的字幕:光陰·80·《青春無悔》。原來是音樂頻道做的一期專題節目,名字就叫——《青春無悔》,講述90年代初,一批非音樂科班出生的音樂人,為了堅守心中的音樂理想,而最終開創出繼80年代臺灣校園民謠風行后的又一派新風格的校園民謠。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高曉松,清華大學,雷達專業,起初只是為了借音樂和吉他抒發情感結交朋友,后來他的歌曲在各大校園傳唱。

? ? ? ? 老狼,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與高曉松,戴濤,許寧峰,白方林等一群酷愛音樂的理科生共同加入同是理科生的蔣濤主創的樂隊——青銅器樂隊。與當時同是極富盛名的唐朝、黑豹、指南針等樂隊,共同形成了強勁且極具感染力的盛大陣營。

?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個溶蕩著熱血與理想的黃金年代。青春注定要比饅頭還重要,它被二十幾歲的青年擺在生命的最前排,從而榮升到無比崇高的尊位。崔健的一聲吶喊,沖破了文革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的麻木與壓抑,隨后的搖滾樂浪潮中,誕生了無數閃耀著光輝并在后來被載入史冊的歌者。操起吉他,拉開場子,荷爾蒙的躁動與天性的反叛用一副肉桑子吟唱尖叫著,宛若開閘瞬間的大堤,綿延著,洶涌不息。

? ? ? ? 哲學是注定要讓人們懂得更深刻地解析生活,而這群青年亦讓人們看到生活的假面與痛苦的脈絡。1989年的多事之秋,人大會議通過集會游行示威法,同年寒冬,一支名叫“青銅器”的樂隊在北京成立。成員來自不同的高校,卻懷著之于音樂的共同夢想。其中的鼓手,便是日后唱著《白衣飄飄的年代》的校園民謠領袖高曉松,成員的主創叫蔣濤。

? ? ? ?1992年,初成氣候的“青銅器”樂隊走進歧岔的路口,大多數成員即將畢業,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靠演出收入根本無法維持樂隊的日常開支和解決溫飽,經過一段時間的痛苦徘徊,“青銅器”無奈于1992年中解散。幾個年輕人帶著對音樂未完的夢想與難言的遺憾,回到了更現實的生活中,他們按各自的專業和國家的分配,一一走上了工作崗位。

? ? ? ? 然而,音樂的魅力如同毒癮,成員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并沒有停滯追逐的路途,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歌唱著,并希望有一天可以重聚,發行自己的唱片。如節目中所講,希望是一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我們的生活,最終亦是在希望與失望間停停走走。1994年,高曉松與老狼合作《同桌的你》,溫柔動情地紅遍大江南北。蔣濤在流浪般的創作演出之后回京,進入一家大型音像公司做企劃工作。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1995年的重聚,噓寒問暖之后,心底憋悶許久的熱情,終究抵御掉現實的考量。成員辭掉工作之后,紛紛拿起樂器,不約而同地走進簡陋的排練場——像樂隊初期的經歷一樣,宛若時光倒流。調音,歌唱,演奏,創作,討論,生活的重心完完全全地轉移在搖滾之內。重組,一個響亮的字眼鉆進樂隊的史冊。那時的他們,品嘗過太多生活的苦澀,痛楚如若空氣密布。團伙的重組讓人心溫暖,然而,對于未來的考慮,也不得不讓成員如坐針氈。之后的日夜,這群不甘衰老的青年把自身埋在曲目的創作與樂器的演奏上,不分年月,只是為著心底藏存已久的那份夢想。

? ? ? ? 蔣濤在一次采訪中講到——如果到了50多歲,還玩搖滾,你可能覺得特可笑。20歲的時候,音樂就是我的一切,但現在音樂是一種樂趣,但不是找樂,而是從音樂中得到很大快樂。現在音樂不是我的全部,我需要從生活的其他方面吸取營養,體味生活的細節,從而溶入到創作中去。我希望可以過知足常樂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能夠繼續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創作和排練中去。

? ? ? ? 創作,無論是音樂作品也好,文學作品也好,還是繪畫作品、舞蹈作品也好,創作的開始,如同是在黑暗中游走,沒有方向,只有孤獨,只是一瞬間,你感覺到什么。也許只是一瞬間的靈感乍現,但它必定會回蕩久遠。讓·皮埃爾的《筋疲力盡》里,有著這樣一句臺詞——成名不朽,然后死去。

? ? ? ?成名不朽,然后死去。也可以理解為創作才華的死去,或是生命的嘎然終結,無論是怎樣的形式,他們的青春,曾經是那樣的奔放過,曾經是那樣的自信飛揚過,也曾經那樣的,真實的表達內心過。

? ? ? ?致我們終將走遠逝去的青春——青春無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