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很難接受長輩的批評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多的外在評價,有善意的,有敵意的,有客觀的,有混雜著揣測的,好在經過長大為人的摸爬滾打和社會化的職場素養提升,我們開始學習理性地認識別人的評價和意見,也學著用正確的策略、技巧讓雙方都比較滿意,至少往雙贏的方向努力。

但是遺憾的是,盡管我們成熟理性地面對這個世界,卻常常無法冷靜地面對親人,特別是對家里的至親長輩的批評,不管客觀否。為什么呢?為什么我們會失去理智,爭論辯解,甚至歇斯底里呢?舉個栗子看看。

爸爸:小明,你今天怎么去找你已經退休的阿姨幫你查找檔案資料?(嚴肅)

孩子:我就是想問問她在單位還有沒有熟人,看能不能順手幫一下。(淡定)

爸爸: 你不知道人退了休就是退出社會舞臺了嗎,你怎么這么不懂事,還去麻煩人家。(激動)

孩子:怎么了?我就是想問問她有沒有熟人,萬一還有個熟人呢。多順便的事情,至于那么大的反應嗎?(詫異,音調高八度)

爸爸:真是太不知道人情世故了。長不大的毛頭孩子!

孩子:哎,怎么遭了,我不就是一問嗎?小題大做!(憤怒,滿臉黑線~)

從三方面看這個問題,從晚輩的角度檢討,為什么我們被點燃了,為什么不能虛心接受,關鍵是孩子被父輩貶低成一個毛頭孩子。個體價值沒有被認同,年輕人很容易反彈。所以談話談崩了,不了了之。

從晚輩的角度看,父親為什么會觸怒了孩子呢。在溝通角色中,他始終把孩子看成未成年不經事的小孩,采取簡單粗暴的父母式溝通方式管教已經成人的孩子。這對于人格獨立孩子來說,意味著失去了平等的地位,喪失了個體的話語權,孩子當然會阻抗。

從二者的關系看,雙方的溝通思維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愿意長大,家長不愿意放手。在共處的過程中,他們常常忽略了對方角色的變化,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的頭上。父親如果能夠把孩子當成同事朋友,就事論事地談話;孩子如果可以把父親的教訓當成領導的教誨,客觀地解釋和虛心地接受,也許就不會不歡而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