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曾概括如今這樣的年代:讀得太多而沒時間欣賞,寫的太多而沒時間思想。
說來相反,我真的是讀得不多喜歡欣賞,寫的不多總在思想。那些生活中有的沒有、重要的不重要的,我都習慣性觀察然后再亂七八糟的想一番,雖然并沒有什么用,但那個過程也還不錯,洋洋自得。
也許你早已將畢淑敏那句話熟記于心,“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至少有一個在路上。”你幻想著要走過沙漠看暴雨,踏過溪流聽鳥語,可現實是你躺在宿舍玩手機,敲著鍵盤打游戲。
你將借口詮釋的心安理得:我沒錢去旅行、我沒時間安排行程。可是靜下來想一想,既然身體已經被你禁錮,那么靈魂呢?
你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所憧憬的外面的世界呢?是繼續做著大夢蝸居一角,還是午后翻開一本好書輕裝上路,這是你的選擇。
也許你覺得我太假大空,這年頭,誰還探討靈魂。理想那玩意兒,早就戒了。這么非主流的話其實我也是不想說的,但是有時候想想,還真的有它存在的道理。
羅曼羅蘭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其實越長大越感覺,我們每個人漸漸都已經不是自己了。不管是躍然于心的責任感和儀式感,還是不愿承認又不得不承認的愈發明顯的成人強調,都會讓我們有那么一點點累,不是身體,是心累,是真的累。
但是,看書的時候,你就不會有這種感覺,因為沒人管你,不管坐著還是躺著、不管翹著二郎腿還是托著腮,你就是你。
為什么要讀書?
因為人這一輩子真正屬于自己的,可能只是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走過的路標記著你人生的長度,愛過的人銘記著你人生的高度,而讀過的書呢?
三毛曾在《夢里不知身是客》中寫道: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有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為什么喜歡讀書?
因為與塵封在歲月里的一切東西相遇,都是一種美好。
你可以在梭羅的筆下,感受隱居瓦爾登湖畔的別樣詩意與靜謐;你可以透過馬爾克斯了解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驚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
你還可以聽瑪格麗特講講南北戰爭時期斯嘉麗和白瑞德愛恨糾葛的感情故事;讀讀葛魯姆感受阿甘是怎樣從一個‘大傻子’變成了全民崇拜的‘大英雄’;看看路遙詮釋的那樣一個不平凡的平凡世界。
不論你是喜歡經典著作,還是軍事科學,或是政治哲學,甚是現代言情,喜歡就去看吧。如果你在上大學,那么圖書館就是一個絕佳的讀書圣地,如果你已經工作,一個kindle隨身攜帶也比手機碎片化閱讀要好很多。
其實我也是上了大學才開始喜歡上讀書的,以前真的很少看書,買書也是寥寥。不過可能因為總是會講一些大(濃)道(雞)理(湯),朋友大多以為我看過很多書,只有我自己知道除了那些人盡皆知飄于空中的假大空外,我內心并不充實。
而我不想這樣,所以我開始讀書,讀好書。也會厭倦想要放棄,也會覺得枯燥看不進去,可是真正的徹底讀完一本書后,那種還沉浸在其中抬頭卻發現自己兩手空空的感覺不言而喻。
比起看完一部肥皂劇后的空虛感,我更喜歡上了這種很空卻又悵然的感覺。會隨著書中的人物幻想若是自己將如何處理和面對,會在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一個鏡頭接著一個鏡頭上演,真實而又連貫。
如果說看劇是身為觀眾等著導演的安排跟著情節走,那么對看書來說,你就是導演,動作對白全都有你操控掌管。不是說: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嗎?別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
反正,趁著我們有時間、有精力、還未到點頭瞌睡打哈欠,兩眼不清老花鏡的年齡,多看看吧。
總之,你可以在書中找到你所追尋的、發現你所未知、收獲你所向往的一切。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終會因為自己的努力或墮落而變得豐富或蒼白。你怎樣選擇,就會有怎樣的生活,與其困于行不如打開心,去書中找找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不知道該干什么,請想起這句話“多讀點兒書總是好的”。不必羨慕朋友的深厚博學,不必仰慕大師的獨到見解,你的人生由你做主,而你大多由你讀的書做主。
《淡定的都柏林》一文中曾提到過:一家書店也好,一座城市也好,一個國家也好,沒有了精神追求,只會一片荒蕪。一個國家在文化上的覺醒,始于知識精英的覺醒,一個國家在精神上的墮落,始于知識精英的墮落。
13年的時候,印度一名工程師發表了一篇題為《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的文章,看名字就知道,無非就是大肆批評一番國人越來越不重視精神教育,但是紅遍國內外網絡后它的價值就不同了,我沒有理由反駁,因為我們本來就讀的少,至少我就讀得不多。
我沒有什么大志在這里號召宣傳大家多讀書、讀好書,來提升我們國家全民閱讀量,也不是說讀的書多是一件多么令人敬仰牛逼的事情,因為書本身也沒什么了不起,只是前人所思所想印在了紙上,而我們恰好不是前人。
多讀書、讀好書,這意味著你還沒有完全認同這個現實和社會,你還有那么點看似飄渺的追求,你還想奮斗去改變些什么,你還渴望看到點兒當下世界中沒有的東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還在尋找另一種生活方式。
一樣的春天,卻不一定給予所有人相同的喜悅,因為欣喜的程度取決于每個人過冬的方式。如果不是竭力對抗寒冬,就不能體會春天的溫暖。
趁著詩酒年華,春意盎然,不如看點書吧,因為:多讀點兒書總是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