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羅輯思維的跨年演講,講到人工智能,講到人的生命會不斷延長,講到對死亡的定義。
看完之后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腦中不停涌出對“信仰”這個詞的思索:
為什么需要有信仰?
信仰為我帶來了什么好處?
沒有信仰我會怎樣?
我一直認為信仰是一件很私密的事,不應該輕易拿出來討論,更不應該去游說別人擁有信仰甚至讓他們皈依自己的信仰。
我也一直認為信仰和宗教是兩碼事:有信仰的人不一定信教,信教的人也不一定真的有信仰。
所以今天我只想談一談信仰對我自身的影響和我自己在擁有信仰后發生的改變。
使命
有信仰之前,我經常遇到渾渾噩噩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為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何在。
有信仰之后,我意識到每一個人生來都帶著屬于自己的使命,有意思的是,沒有人告訴你你的使命是什么。于是你的人生變成了一場充滿驚喜的游戲,你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使命到底是什么,然后你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實現自己的使命。
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在想辦法弄明白自己使命是什么,有些人則可能在有限的一生里實現了多項使命。這個游戲最刺激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會遇到哪種情況,所以你只能不停地努力。
信仰讓我在混沌的世界中隱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仿佛黑暗中的一縷微光,指引我不斷向前。
因果
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幾乎所有宗教都有類似的觀點。因為我是個學佛之人,所以我用“因果”這個佛家術語來描述這個法則。
有信仰之前,我看到很多犯下惡劣罪行的人逍遙法外,我也看到很多心地善良的人生活在貧苦之中,這讓我懷疑這個世界是否真的有所謂的公平存在。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懷疑讓我經常想: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公正,那我是不是可以為所欲為,哪怕做了壞事也可以逃避懲罰呢?
有信仰之后,我眼中的世界并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有很多犯下惡劣罪行的人逍遙法外,仍然有很多心地善良的人生活在貧苦之中。但是,我看待這些現象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因果循環讓我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許這個世界的公正與平衡我無法用肉眼看到,但我的內心必須有一把善惡的標尺,不斷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有違公正,讓我對人性充滿敬畏。
相信因果,讓我不再短視。由于相信每件事都會有相應的報應,我做事之前總是會認真地考慮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后果。我不想因為一時的快活或貪欲而讓未來的自己后悔,信仰讓我有了這種自律。
緣分
佛家思想認為,人生中的每一次際遇都不是偶然,所以才有了之前很流行的段子:“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這種非偶然性,被佛家術語稱為“緣分”。
緣分有不同的維度。我們和一些人有緣,和一些人無緣;和一些人是善緣,和一些人是孽緣。這些際遇是人生無法避免的經歷。
緣分的存在也意味著這些際遇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某些東西,正如每個人都生來帶著某種使命一樣,每一段際遇都擁有某種意義。
有信仰之前,我經常對自己的際遇感到不知所措:當我遇到一個好人時,我常常不懂珍惜,認為以后還會遇到更好的人;而當我遇到一個壞人時,我又常常不懂反抗,希望這是我最后一次遇到壞人。然而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我沒有再遇到更好的人,卻一次又一次遇到了更壞的人。
有信仰之后,我對待每一次際遇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開始學會珍惜自己遇到的每一個好人,因為他們讓我學會什么是善良、包容與愛;我也開始去反抗我遇到的每一個壞人,因為他們讓我知道這個世界必須有人敢于站出來維護正義。
每一次際遇都成就了我的一段自我成長,這也是信仰帶給我的禮物。
修行
說到自我成長,就不能不提修行。
佛家相信眾生皆苦,沒有一個人能逃脫這無邊的苦海。那么最好的活法,就是用冷靜的眼光審視面前的苦難,然后讓這苦難變成自己的修行。
有信仰之前,我總是在遇到苦難和挫折時自怨自艾,想“為什么這樣的事情要發生在我身上?” 我總是希望找到遠離苦難的方法(哪怕這樣的方法意味著結束自己的生命),最后卻發現一切只會讓苦難更重,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在苦難面前變得軟弱無力。
有信仰之后,我意識到如果我無法改變自己經受苦難的命運,至少我可以改變自己看待和對待苦難的方式。于是我慢慢學會不卑不亢地直面我經歷的每一次苦難,并把它們當成我人生的修行。
這時候,我發現苦難似乎不再是苦難,而是上天為了讓我變得更強大而賜予我的挑戰。每次順利迎接挑戰之后,我都又獲得了一次寶貴的人生經歷,這就是我的修行。
獨處
你應該發現了,這篇文章的每一張配圖里都是一個孤獨的人。
孤獨是一件壞事嗎?不一定。比如我們之前發的《比爾·蓋茨、愛因斯坦和莫扎特的思維秘訣是什么?》這篇文章里就提到獨處可以讓人獲得靈感。
作為學佛之人,如果一定要給自己分一個宗派的話,我認為我大概屬于“禪宗”。這是一個講究通過靜坐冥想獲得頓悟的佛家宗派,據說喬布斯也屬于此派。禪宗的“禪”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字,左邊的示字旁“礻”代表了這個字與神靈和宗教有關,而右邊的“單”字不僅定義了這個字的發音,更定義了這個字含義:在獨處中才能獲得禪思。
有信仰之前,我常常感到孤獨,我也一直認為孤獨是極其痛苦的。如果有哪一個周末或者節日我必須獨處,我就會覺得苦悶難耐,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
有信仰之后,我仍然會感到孤獨,但我常常覺得孤獨是件好事,我也越來越珍惜和自己獨處的時間。現在當我必須獨處時,我不再會感到空虛,而是會利用獨處的時間去散散步、看看書甚至發發呆。因為只有獨處時我才有時間仔細聆聽自己的內心的聲音,等待靈感迸發的瞬間。
學會獨處,享受獨處,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包容
我記得喬布斯說過一句話:不同宗教不過是通往同一所房子的不同大門而已。
這句話我非常贊同。擁有信仰是目的,宗教只是擁有信仰的不同形式罷了。
但我也看到不同宗教間因為形式的不同而產生的不理解甚至仇視,這樣的宗教差異也讓人類付出了無數血的代價。
然而,人與人的不理解又僅僅是存在于宗教范疇呢?任何差異都可以產生誤會和排斥。
佛家主張眾生平等,性別、年齡、種族、階級、文化等等一切的差異都是表面的“色相”,都是“空”的。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靈魂,我們需要穿過表象去追求真正重要的東西,去尋找彼此的共性。
有信仰之前,我看待人和物往往帶有偏見,所有和我不同的東西我都會本能地抵觸,有機會甚至會打壓一下。
有信仰之后,偏見仍然存在,但我逐漸學會去理解別人跟我的差異,能包容最好,如果不能包容,我也盡量不去打壓,而是選擇退一步給這個差異留下它應有的空間。
世界本來就是多樣的,我們應該盡量去包容,信仰讓我明白了這一點。
以上是我對信仰這件事的一些感悟,你可能會覺得我的觀點有些可笑甚至荒謬。這沒有關系。就像我說的,信仰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每個人遇見信仰的時機也各不相同。我只希望大家可以更快樂地度過人生,不管用什么方式。
下面再推薦一些啟發了我對信仰的探索而且相對簡單易懂的書籍: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禪者的初心》
《正見:佛陀的證悟》
《了凡四訓》
以上四本中我覺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本極好的入門書,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故事書。如果你沒時間四本全讀的話,我建議你至少讀一下這一本。
最后再送大家兩首歌。我一直很喜歡聽齊豫唱的佛經,下面這兩首不管是歌詞還是音樂都是我的最愛,每次聽都有新感悟:
祝大家2017年幸福安康!
我們猜你還喜歡看:
《創業性冷淡》
《從喬布斯到你和我,每個創業者都會經歷痛苦的成長期陣痛……》
歡迎相關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體驗免費BP點評服務或者給我們投稿:
-在“金融女王”微信訂閱號(ID:FintechQ)里留言;
-發郵件到fintechque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