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優秀的父母很厲害,他們天生具有一種能力,總是能夠用正確的態度、方法去面對孩子。這種能力,具有先天的秉性和后天的修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個大道至簡的結論。
而其他的教育理念也好,成長規律也好,在這種好的態度前面,作用力顯得非常蒼白。
是啊,人活著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理念,彼此之間有一個好的態度,人與人之間才會有情感存在,才會互相珍惜,才不會有傷害。
一、媽媽為了讓兩歲的孩子學會自己穿衣服:
一個媽媽說:“寶貝,今天我們帶小蝴蝶還是小兔子出去玩呀?”(小寶寶的衣服上一般都有圖案,可以換成任意一種)寶寶會自己選擇,選好會說:“帶小兔子。”(褲子膝蓋上有只小兔子)如果都喜歡那就帶一套換的衣服。
根據天氣和孩子的喜愛,大人把握大的方面,然后給孩子兩種選擇。選擇的余地不要太大,畢竟是小孩子,選擇太多會讓孩子迷茫,不知如何選擇。
讓孩子學會選擇,因為這是孩子自己的衣服,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這就是學習的過程,無論做出哪種選擇,小孩子都是經過思考和權衡的。不要否定孩子的想法和選擇。(對于孩子在選擇衣服方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適當多幾種選擇甚至可以讓孩子自己搭配衣服,當孩子養成自主選擇的習慣后,無論買衣服還是外出穿衣服大人都不用操心了,因為不同的衣服搭配不同的鞋子,孩子自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標準了。)
選擇好了,該穿了。寶寶把褲子穿了一半不想穿了,膝蓋還在小腿上。媽媽說:“寶寶,小兔子,今天,睡著了從床上掉下來了,我們幫忙把小兔子送回家吧,讓它換衣服我們要一起出去玩嘍。”小寶寶會高興地把褲子慢慢地提起來的。然后得意地說:“我把小兔送到家了。”媽媽以小兔的口吻說道:“謝謝你,送我回家。我們可以一起出去玩嘍,好高興呀!”
寶寶愉快地穿好衣服,媽媽看著、鼓勵著、哄著。衣服終于穿好了,這就是懶媽媽,動嘴不動手。寶寶愉快地養成了自己穿衣服的習慣。
一個媽媽,給孩子選擇了一套衣服,讓孩子自己穿,孩子穿到一半不想穿了,小臉憋得通紅,媽媽鼓勵說:“寶寶,趕緊穿好,我們要出去玩了,你想出去玩嗎?”孩子點頭說:“想!”媽媽說:“想,那就趕緊把衣服穿好,要不我就不帶你出去了。”孩子快哭了。媽媽又說:“趕緊穿吧,今天不把衣服穿好,我們就不出去。”孩子一聽不讓出去,帶著快哭的神情繼續穿,越急越穿不好,最后孩子哭開了,媽媽說:“還有一點快穿好,你再哭,我就把你鎖家里了,我數一二......”“三”還沒說出,孩子幾下就把衣服穿好了。
這兩個孩子都是自己最后把衣服穿好了,哪個孩子的心情更愉悅呢?第一個孩子懂得了助人,得到了感謝!第二個孩子帶著被恐嚇的畏懼穿好了衣服。第一個孩子一想到穿衣服就是帶著小伙伴出去玩耍,第二個孩子想到穿衣服,想到的就是自己不穿好衣服就有被鎖在家里的后果。
很多人只注重結果,其實到達結果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教育。這就相當于:兩個孩子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一個孩子的路上是鳥語花香、清風拂面、綠草茵茵,心曠神怡。另一個孩子的路上是荒草滿地、疾風吹面、膽戰心驚。請問大家:你愿意走哪條路呢?
二、面對青春期玩游戲的孩子:
一個孩子在家玩游戲,媽媽下班了,隱約感覺到孩子在玩游戲。媽媽假裝沒聽見,說道:“咦,家里沒人呀,孩子去哪呢?累死我了。要是兒子/女兒在家就好了,還會給我倒杯水。”孩子慢慢走出臥室說:“媽媽,我在家呢!”自會給媽媽倒一杯水。媽媽說:“謝謝啊,兒子/女兒,有你,媽媽覺得真幸福!”
一個孩子在家玩游戲,媽媽下班了,一進門就吼道:“又在玩游戲,你就知道玩游戲,作業做完了嗎?就你這樣,不好好學習,長大了能做什么?你看誰誰,咋不向人家學學呢?”連珠炮的一頓吼,孩子或者關掉游戲假裝看書不理,或者也跟著吼起來或者摔門出去了。媽媽氣得哭了起來,我上輩子做了什么孽,遇到這樣的對頭,好吃好喝供著不知道學習就知道玩游戲,就不知道心疼一下人。滿肚子的委屈。
青春期的孩子說的:“你們講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很討厭你說話的語氣和態度!”
是啊,態度,不同的態度造就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態度的力量。一個好的態度,給孩子一個花香四溢的心靈花園,花園里蜂蝶飛舞、陽光明媚、色彩斑斕;一個惡劣的態度就給孩子一個雜草叢生的花園,蚊蠅亂飛、殘破不堪,孩子的心慢慢也變得荒草叢生,沒了美好的感受,心也慢慢封閉了起來。家長自己氣得半死不活。親子關系成了不能言說的痛。
孩子的心里都有顆善良、希望的種子,家長的態度就像雨露、陽光,你給予孩子什么樣態度,孩子就會同樣的態度回應于你。
我老媽說的:“你在山頭叫得好聽,溝底回答得就好!你像雷一樣咔嚓咔嚓的,本來想好好回答的都不好好回答了。連“崖(ai)娃娃”(回聲)都懂得的道理,人咋都不懂呢?”是啊,連回聲都知道你叫得好我就回答得好,可惜很多人不知道,整天抱怨孩子不懂事,請問,你在用尊重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嗎?一個不被尊重的生命,如何做到態度溫和?一個被壓制和恐嚇的生命,不會感覺到生命的可愛和人生的美好的。
說白了,養孩子,就是把孩子當人對待,你沒有權利去控制他,你沒有權利去恐嚇他,你只有義務去幫助他們做好,用人應該擁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
你的態度成就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