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聽“得到”APP,聽了一本書,叫《超級思維》,里面說的啥?
簡單說就是理科生的理性思維,比如一些奇怪的問題,“此刻,地球上有多少人性高潮了?”,“蜘蛛俠每天要吃多少食物?”,“你想讀完一座圖書館的書得用多久?”。理科生會設計條件,然后用推理得出,說谷歌公司就是通過這些問題把有理性思維的人區(qū)分開,然后得到自己需要的員工。
其實我要說的不是這些,而是講書的人最后要探討的那個問題“那么理性思維和文學思維到底哪個更重要呢?”。
2.
有些書宣揚的是文學思維,其實就是感性思維,再通俗點理解,就是直覺。比如我以前看過的那本書《直覺》,就說直覺多重要,人的很多選擇最后被發(fā)現(xiàn)都是直覺做出的才是正確的。
不僅僅是書本,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趨勢也是,所謂的人工智能將不斷的替代未來的很多職業(yè),而未來稀缺的,或者說更加引人關注的也會是藝術,創(chuàng)造,美工等需要用右半腦去做的。
與其說理性思維和文學思維,不如說左半腦和右半腦的功能吧。而現(xiàn)在的趨勢也確實是越來越重視右半腦的發(fā)展了。
3.
那么,理性思維和文學思維,到底應該如何去平衡呢?
如果一個人只有理性思維,ta處理事情會非常的果斷,可是這個人會非常沒有人情味,也沒有人愿意和ta有鏈接。
如果一個人只有文學思維,每天跟林黛玉一樣,多愁傷感,跟這樣的人相處最終也會瘋的。
所以一個人應該兩者都有,說書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深得我心,“用理性思維去思考,用文學思維去表達”。
其實就是這樣的,我們在頭腦中想通了一件事情,如何去表達卻是一門藝術。
4.
再次回到心理學的角度(是的,任何事情最終都是和心理學有關),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情緒,也不是去解釋和分析。這些解釋和分析的過程都應該在大腦中完成,這些都是理性的思考。
可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聯(lián)結靠的真的不是這些理性的思考,而是情感。
理性思考過程結束以后,剩下的就是感性的表達。這種表達不是抱怨,不是評價,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感性。
真正的感性的表達是帶著去愛的愿望,用心的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僅此而已。
5.
表達真的需要技巧,看起來很復雜,其實也很簡單。
用心、用愛,就可以。內心篤定了,是的 有個前提的,就是內心篤定,首先得有自我啊,對吧,然后呢,就只是去表達自己,就一定能做好。
比如,對伴侶說,“親愛的,我想你了,你對我真的很重要,關于xxx,我其實只是想得到你的關注,我喜歡和你在一起,是因為你可以帶給我xxx”,這樣,對方才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你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對孩子說“親愛的寶貝,爸爸(媽媽)知道你委屈了,我很擔心你,我不希望你不快樂,你能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嗎”
比如,對好朋友說“對不起,這件事情我確實沒有考慮到你的感受,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不希望有我這件事情影響了我們的關系,我很在意你,你在我心中很重要,如果有什么可以彌補的,我希望你讓我知道”。
6.
其實,真的很簡單,關鍵只在兩點,“主動”和“誠懇”。
“主動”很難,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愛,被呵護,自然習慣了被動,尤其是女性,在關系中總是覺得主動不好,將自尊高高掛起,結果在等待中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難道不應該把主動權放在自己手上嗎?
“誠懇”,在我理解,包含了兩層意思:真誠和懇切。真誠是一種內心的態(tài)度,而懇切卻是一種善意的表達。不僅要有態(tài)度,還需要附注行動。
對陌生人,我們也許可以輕松做到主動和誠懇,因為這樣可以顯得我們素質很高。
可是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素質高,成熟的標志卻是對待你在意的人的態(tài)度,因為對在意的人總會摻雜著各種的移情和投射。
所以對在意的人做到主動和誠懇,我想會是我想要堅持做下去的事情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