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小學還是五年制,2001年我12歲,上五年級的時候開始住校,距離我們村子有16里的路程,可能是因為村子小,或者五年級老師少,所以我們都得去大一點的學校上課,一周可以回家一次,四年級時我們班有14個小伙伴,上五年級時就少了3個,五年級沒上完就又少了2個。
我們這個學校只有五年級,四個大班,總共大概200人左右,我在15班。
飯前下課鈴一響,滿學校的同學都在飛奔,要去宿舍拿碗筷,然后奔向灶房前的空地,只為搶到第一名,打飯時每個班都得要排一個很長的隊伍,司務長會隨機選擇一個班先進,一般參考標準是哪個班人先到齊,隊伍整齊,隊伍安靜先上,我基本每次排隊在隊伍的后邊,很少能搶到前邊,但是如果我們班是最后一個去打飯,排在最后的話打得飯會相對多一些。
打飯是用的是飯票,每次飯使用一張,飯票只有每個周日下午賣,一張飯票是7毛錢,可以領一個饅頭,一碗粥,一份菜,每個人每次飯只能使用一張。進了灶房的木門,先交票,然后領饅頭,基本大家都是把饅頭插在筷子上,印象中饅頭是長條方形,還挺好吃,接下來是到一個灶臺上的大鍋,給你一勺粥,基本是清湯,很少有米或豆子,最后在出口的地上還有一個鍋,這里是領菜的地方,一個人半勺,如果和做飯的師傅認識,比如老鄉,舀粥的時候會從鍋底撈,因為鍋底些許還有豆子,打菜時會多給一些,很不幸,我和做飯師傅不認識,領完飯除非天氣不好,學校是不讓帶回宿舍吃的,但是也沒有供吃飯的食堂,大家又會回到排隊的地方,幾個人圍城一圈,蹲在地上吃。
當時大家都羨慕校長的孫子,他吃的是老師的灶,比我們好太多,起碼粥里有豆子,我們都見過,很稠的,菜都比我們好,他也從來不用排隊,打完飯也不和我們一起吃,會去她奶奶的小賣鋪吃,但學習挺差的,現在想想,真實白吃了。
吃完飯就是洗碗了,洗碗不管冬夏都是涼水,有兩個水龍頭,男生一個女生一個,洗碗基本是學校發生戰爭最多的地方,想要接到水,必須必須搶,上一個人接完水,下一個必須用自己的碗去硬搶,擠開別人的碗,互相碰的碗咔咔響,還記得我的標配是一個銀灰色的帶把的不銹鋼缸子,一個白色的瓷碗,遇上脾氣不好的,那是必須要打一架的,印象中,最能打的是16班的男生,一直不喜歡他們班,他們的班主任很丑,很兇,他們班人都很壞,教室就在廁所邊上,哈哈,反正印象不好。
吃完飯洗完碗在宿舍玩一會或者就去教室做作業了,基本每天這樣。
每周周五會改善伙食,也不是白改善,需要兩張票才能打一份飯,吃的最多的是羊肉泡饃,一周沒吃肉,都稀罕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