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在韓紅演唱的《絨花》旋律中,幾乎所有的觀眾都靜靜地坐在影院座位上久久不愿離去。一直到銀幕熄滅,全場燈亮,我旁邊一位大叔才最后一次擦拭眼睛,戴上眼鏡,在老伴的攙扶下緩緩離席。
年代戲的最可貴之處就在于讓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在那些場景之中的投影。這部《芳華》,恰恰是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樣一代人的影子。巨幅領袖像、綠軍裝紅領章、西南邊境戰爭、出國潮、海南做生意,都讓他們趕上了,連那個年代里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的階級斗爭、運動整人、下放改造都一樣也沒有落下。當然,還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濃得化不開的戰友情。
只有馮小剛一類的導演無論從歲數還是閱歷積累到這樣一個程度,才可能拍出自己一直想表達的情懷。他用王朔的類型語言近似調侃一樣拍出一系列賀歲喜劇,證明他對生活的犀利觀察與揣摩篤定;他拍《一九四二》這樣叫好不叫座的災難大戲,又深懷著一顆挖掘黑暗歷史的悲天憫人之心;他不僅執導還親自出演的《老炮兒》,又顯示出對于市井人物末路英雄的深深敬意。如今的《芳華》一經問世,將會在很長的時間里留給人們一個從文藝的角度去懷舊的想頭,無論你是出生于哪個年代。
電影鏡頭從一開始就是和緩的,甚至有些瑣碎,無非是大多數觀眾并不太了解的部隊文工團里發生的那些男兵與女兵的事兒。你是何小萍,那就一定也經歷過被人看不起,老受人欺負,也一定受到一個人的默默關心和愛護;你是林丁丁,就一定努力地追求過自己的生活幸福,哪怕在不經意間造成過對他人的傷害;你是蕭穗子,就一定躲在角落里留心觀察過身邊所有故事的發生,然后在將來的某一天再把這些故事寫出來;當然,如果你是劉峰,也一定時刻維護著自己的良好形象,盡最大努力地去關心和幫助別人,然后,任由命運的力量把自己帶到情愿還是不情愿的路上。
或者,你誰都不是,只不過正好了經歷了那樣的年代和那些事,從少不更事的天真浪漫,到小鹿膨膨亂撞過的初戀,從身陷生死考驗、艱險磨難,到囿于生活搏命養家又多少有些心存不甘。這些,恰好又證明了你可以是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誰都可以而且必然是自己最美《芳華》的主角。
馮小剛在一眾電影名稱中獨獨選擇了芳華一詞,用他的解釋就是芬芳的年華,非常契合對于青春的美好記憶。但我更愿意從更深的層度上來理解這個片名,芳華易逝,記憶可追。
世間所有現實中的美麗都容易逝去,好在我們還都是有著記憶功能的高級生物。美景、美人,美好的一段感情,動人的一段故事,如果確實留不住、長不了,那也不用感傷,何妨將所有刻寫進經歷者的頭腦中,變成口口相傳永不消逝的美好記憶。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并沒有寫作與拍攝的那一份才具罷了。
如果有時間,我倒是愿意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