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蘋果書
要說焦慮,其實全國都挺焦慮的,連本來幸福團圓的過年也搞得“戰爭”似的,你說能不焦慮嗎?但為什么單說農村呢?一方面是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比較熟悉;另一方面呢,借這個平臺拋磚引玉,我聊聊農村你聊聊城里,一下子有種了解整個中國的“全局感”,想想還是挺興奮的。
看到網上各種“應對”過年的方法,老爸第一反應是,現在年輕人都在想什么。是的,在一個農村人看來這是不可理解的,在他的記憶里過年是最開心的事,能夠吃上久違的肉、穿新衣服、有那么幾塊紅包……周圍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可愛。過年,本是窮人的事,是物質匱乏的事。過節給窮人一個喘息的機會,調養生息迎接接下來的勞作,對于富人來說意義可能就寡淡很多,因為你平時想吃什么穿什么隨時有,何必等到過年?對年的期盼就比窮人少很多。
但對于新一代農村人(暫且這么稱呼吧),我們對年的期盼也不比城里人多多少,雖然經濟上不能比,但基本的物質需求都滿足,那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飯已經挑不起我們的興奮點,相反,如果我老爸了解我那嫁不出去的姐的內心,會發現其實我們跟城里人一樣對年有著莫名的恐懼。我們同樣害怕家里追問近況、同樣害怕父母的逼婚、同樣害怕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比……只不過老爸沒能“洞察”到這種變化罷了。
社會的發展使農村與城市有相似的情緒體驗, 就如格非在人文清華上說的:
鄉村的價值觀不僅跟城市統一,而且它比城市還要殘酷,因為城里人了解東西的背景還是比較復雜的,所以城里人生活的價值背景還是有一定的多元性的空間的;鄉村老百姓比較簡單,只認錢,所以兄弟鄰居開始反目,老人沒人管被遺棄,在鄉村很普遍。
我并不完全認同格非老師的看法,但對于他說的“鄉村價值體系的瓦解”卻深有體會,現在回家基本上體會不到費孝通筆下的鄉土風情,很多人都已住樓房;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人情往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勤;遇到久未謀面的鄰里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熱情,更多的是尷尬……作為一個年輕人,我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好,樂于這種經濟帶來的享受。但問題是,在城里人面前我的優越感是蕩然無存的,這種發展帶來的失落與焦慮讓我很是困惑,為什么家鄉發展越來越好了,我卻越來越覺得不如人家?
是的,在小時候作為一個農村人我是有優越感的,城里來的小孩會因為不會生火而被我們嘲笑,也會對我們“自創”的各種玩法羨慕不已,在我們看來城里小孩真是“可憐”,什么都沒玩過,生活太單調了。我想現在沒有哪個農村小孩敢鄙夷城里小孩,因為他們正在走城里小孩走過的路,有什么好羨慕的。
現在的農村小孩也不玩泥巴、抓知了、打彈珠之類的“臟”游戲,他們被新一代的父母逼著向城里看齊,上各種補習培訓班,但農村的資源是有限的,大多數的培訓班都是“二年級教一年級”,家長本身的文化素養并不高,只滿足于“會扭一扭”。這種“東施效顰”在城里孩子看來十足可笑,哪里談的上羨慕?
農村家長苦苦掙扎的“起跑線”不過是城里人看不上的“雞肋”,所有“不值錢的”都被遺棄,在這個一切用錢來衡量的社會,農村人只會越落越遠。就像梁宏達說的,農村人的“鄉土文化自信給解構了。”
單一的衡量標準中,沒有誰會羨慕那個會生火的小孩,沒有誰想當生火的小孩。
吳小波說,進入2000年,中國加入WTO,90后是有階級的,每個階級家庭的收入差距會越拉越大。這種差距的拉大是現在青年焦慮的主要原因。
可問題是,以前就沒有階級嗎?我們都知道,有社會就有階級,這本不為奇,沒階級反而不正常。遠的不說,就說我爸,年輕時生活雖比較艱辛,但能引起焦慮的事還是比較少的。跟著生產隊干,幸運的話能娶上隔壁村的翠花,生活就已經富足圓滿。城里他是知道的,城里生活與農村的差距他也是知道的,但從不奢望,他知道那是另一個世界,一個不屬于他的世界。他的知識水平不高,覺得就這樣待著挺好,在農村組建自己的家庭挺好的,這也許是當時大部分農村青年的想法。
我想如果自己繼承老爸的“衣缽”,嫁給隔壁的老王,也會過上簡單快樂的生活,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農村土地的丟失,周圍環境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使每個人都想“向上”發展,這種“向上”是簡單粗暴的——蓋了多少樓,開什么樣的車,賺多少錢,子女的職位是否體面……
連一向無欲無求的老爸也開始焦慮,為啥咱培養的就不如人家;為啥人家孩子會做這做那,咱卻啥都不會;為啥你同學都賺那么多錢,你卻空空如也……恨不得在我腦門貼上“智障”的標簽,特別是那什么星什么道節目開播的時候,更是兩眼放光,并配以標準動作加經典語句:“你看看人家……”哦,天啊,“人家的孩子”已經擴展到全國各地,除了超人誰還比得過?
為了防止哪天被遺棄,我決定跟他理論理論。為什么你年輕時可以安于現狀我卻不可以?為什么你可以對城里敬而遠之卻急于把我往外推?為什么你可以娶隔壁村的翠花我就不可以將就嫁給隔壁的老王……
老爸不愧是歷經風霜,面對我的質問淡淡地回應道: 以前能跟現在比嗎,現在選擇那么多,機會那么多,那么多人過上了更好的生活,而且你也跟城里人一樣上大學,在同一起跑線上,你怎么就比他們差那么多?
天,這就是他“欲求不滿”的原因!他竟天真的以為我跟城里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因我跟他們坐在同一課堂上? 高考確實給農村孩子一次跳躍的機會,但絕不是“重新洗牌”。你可以說什么資源都一樣,造化靠個人之類的鳥話,以前我也這么覺得,感覺交一樣的學費比他們多讀幾本書就牛逼哄哄,但是一畢業我就立即明白,可能我努力50年都趕不上他們現在的起點。
我沒敢跟老爸說,坐在同一課堂上的我們差距有多大;不敢向他傾吐找工作選擇的局限性;不敢抱怨他給我的起點太低太低,畢竟能擠上這個課堂于我們已不易……就讓他永遠生活在以前的“同學”里,挺好的。
起點不一樣,規劃就不一樣,目標就不一樣。排除掉其他因素我是理解的,并坦然接受,在自己所屬的階層努力奮斗,有所跳躍就當是上天的眷顧,就這樣過一生也挺好。
可該死不死的是,通過互聯網我們清楚的知道所有階層的生活,它就那么袒露無疑的展現在你的面前,并跟所有人承諾,你可以過這種生活,也可以過這種生活。我們每天都被告知,要做你愛做的事,要有追求,機會很多,選擇很多,只要你肯努力改變,一切皆有可能。
是的,那么多有意思的事為啥卻被我過成“流水線”?為啥那么多的機會我沒能抓住?為啥那么多選擇我卻仍然迷茫? 為啥全世界都告訴我可以過更好的生活而我卻離他們越來越遠?整個媒體都在宣傳一種“供應生活方式”——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你想要什么樣的人生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但是對于大部分農村人,失去土地的人,我們的選擇其實很少。我們被什么選擇都在的假象所蒙蔽,當你走進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有意思的事情都沒你的份。曾經我也被網上各種有意思的事所迷惑,像老爸那樣堅信“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嘗試創業、眾籌、自媒體,走近后你才會發現遠不是網上說的那么“云淡風輕”,留給我們奮斗的資源太少了。這種一切皆有可能的大環境下,我們只能承認自己不如別人。
敏感的人會跳出來,麻木的人就這么過去,可恨的是我們大部分是會喊會叫的普通人。在城里孩子的變形精鋼面前,那帶給我快樂的彈珠也變得可恨;在所有炫酷技藝面前,會生火是我們不愿提起的過去;在“一切皆有可能”面前,我們只能承認自己不如人……
本來我們每個人都有他該待的地方,但我們靠簡單的邏輯把所有人擠到一個地方,一個標準、一個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的焦慮不是因為窮,而是見證了所有可能后卻無能為力;是所有渴求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是以前所滿足的都被一刀切否定……
農村已經凋零,你不能再迷失;愿你認得清階層,找得到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