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毛,這個名字,起初聽到以為是小時候的看的電視劇《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毛,那個可愛善良的小孩。當然此三毛當然不是彼三毛,不過后來得知,三毛之所以用“三毛”這個筆名,也是因為看了張樂平的漫畫《三毛流浪記》而取的,而且三毛還認了張樂平先生為干爹,真是件有趣又有緣的事情。不過這不也符合三毛隨心的性格嘛。
在未看過三毛書之前,我就已經喜歡上了她寫的文字。起初特別喜歡那句“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現在在奔三的這個階段,我喜歡的是這句“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或許你們會笑我,你不正值青春年華嗎?對啊,可是生活卻很迷茫,感覺自己的心在慢慢衰老。希望以此話作為奮斗的目標,讓歲月在自己身上可以沉淀地更好。
? ? ?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看的第一本三毛的書,斷斷續續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這本書不是一篇完整的小說,但一個個故事的組成又似一個完成的故事。沒有去考證過這些故事的真假,我覺得真比較多吧。看完這本書,總的說來與荷西共同生活在撒哈拉的日子,雖然物質條件艱苦,但卻是相當自由快樂的日子。三毛就像是個大小孩和荷西這個大男孩在陌生的地域,放肆任性地活著。在這本書里,我了解到了三毛和荷西的愛情。遇到荷西前,三毛的愛情世界是豐富的。在荷西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初遇三毛就愛慕三毛,并信誓旦旦地說:“三毛,你等我6年,四年大學,二年兵役。”但那時的三毛已心有所屬,就拒絕了荷西。幾年后,三毛的未婚夫突然去世,三毛為了散心再次來到西班牙,重遇荷西。荷西向三毛求婚,三毛答應了。那時的三毛,我想并沒有那么地喜歡荷西。不過是荷西的愛太過好,三毛不想結婚,想再去流浪,而此行的目的地竟是遙遠而艱苦的撒哈拉。荷西沒有退縮,而早于三毛去到了撒哈拉,申請了那里的工作,在三毛去時已然安排好了生活的一切。三毛說,荷西不會甜言蜜語,但他愿意用行動去踐行他的愛。這樣的人,怎么會不讓三毛動心。在讀到兩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我看到了夫妻相處的藝術,知足且富有情趣。影響最深的還是“素人漁夫”,兩人忙碌了幾天,最后辛苦賣魚的錢還是在飯店中吃了自己捕的魚,看似白忙活了但又忙的快樂有趣。起初讀一半的時候,以為故事都是有趣快樂的,但讀到《沙巴軍曹》、《啞奴》、《哭泣的駱駝》,讓我心生悲涼。看似冷酷的軍曹,背負著血海深仇,但最后竟然犧牲自己救了敵人的孩子。啞奴,一個不會說話卻老實本分的奴隸,三毛更多的是可憐,可是這可憐之人最后的命運也是悲涼的。最后的故事《哭泣的駱駝》,寫的是撒哈拉威人游擊隊的領袖巴西里和他的妻子沙伊達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毛說的,初識沙伊達覺得沒有什么撒哈拉威人能夠配得上她。后知巴西里是她的丈夫,除了驚訝,也突然明白只有向巴西里這樣的男子才真正配得上她。最后的結局還是凄慘的,除了他們的孩子,這一對生前不能相守在一起的愛人,最后都慘死,可悲的是都死在自己族人的手里。
? ? ? 《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第一本書,從此正式開啟了三毛的作家生涯。有人說三毛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她的文字里只有小我。但我覺得這種真實的生活,真摯的情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帶去心靈的依托和安慰,不正是作家對社會最大的作用嗎?我時常有點文藝病,自稱是偽文藝青年,愛旅游,偶爾興致來時看看書,偶爾多愁傷感,悲秋憫月,偶爾講究點小情調。在我心里,三毛是文藝青年最典型的代表,隨心隨性,自由浪漫,雖然人生短暫,但從不虛度。有人說每個女孩子心里都住著個三毛,但我們卻缺乏三毛的勇氣和膽識。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但愿我能早日找到那個心棲息的地方,不再讓心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