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是年華,是心境,是無邊的憧憬,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是熾熱的感情,是美麗的象征,是無窮的希望,是力量的綻放,是勇氣的勛章,青春是你我的。
——電影字幕
我看的是第一場《芳華》,在商場等候電梯時,一對六十多歲的夫婦,輕輕進來貼著我站。我很詫異,這個時候,他們不是應該在公園里快活地跳舞打太極嗎?
開場預告時分,又看到這對夫妻起身排隊,夾在一群黑發人中間,緩緩進了影院……
看之前就有劇透:說這部電影講的是情懷,是致逝去的青春。
情懷這個東西,最能打動人,也最容易山寨,偽造一些“情懷”的贗品或者大路貨,再用舞美和華麗臺詞將這大路貨打扮得奪人眼球——那樣的電影,我們也看過不少。
所以,對馮導的這部電影,大半場觀影的過程中,我并沒有太多期待與心潮起伏。熒幕上晃動的那些事,與我是隔離的,黑暗中觀眾的哭聲,我也不解,直到一個鏡頭出現——
01 青春是極其傷身的,唯有純粹的善意才能救贖
文工團解散前,要做最后一次演出,這次的觀眾很特殊,他們是英模,也是一群病人,包括女主何小萍。
昔日文工團的戰友,看到何小萍在精神科時很詫異,而坐在臺下的何小萍,對臺上的戰友為英雄獻歌獻舞沒有任何的反應。
一直到《沂蒙頌》響起,伴隨著歌聲,何小萍神情呆滯的臉龐開始生動,她的手臂隨著音樂開始輕舞,隨后,她來到了禮堂外的草地上,沒有華服,沒有伴奏,沒有燈光,沒有觀眾,甚至沒有舞臺,跳出了堪稱《芳華》之魂的一段獨舞!
這一刻,真個電影院都是哭聲。
在何小萍被母獅般的舍友圍著撕胸罩時我沒有哭,在劉峰哭望著尸橫遍野的戰場時我沒有流淚,但是看到這里,我淚水滂沱,講真,我的眼淚,都噴涌在這個鏡頭里了。
瞬間想起那個公益廣告,兒子帶老年癡呆的父親去吃餃子,父親伸手抓起餃子就往口袋里塞,兒子急道:“爸,你干什么?”。“我兒子....喜歡吃。”
最后屏幕上彈出這樣一句話:他忘記了以前的所有,卻從未忘記愛你。
對兒子蝕骨的愛,才會讓老年癡呆的父親作出“不合理卻合情”的舉動;
生命里不可多得的溫暖,也能喚起精神病患者最美好的回憶,那個溫暖,來自“活雷鋒”劉峰。
何小萍出身卑微,六歲時父親就被打入勞改農場,從此十多年來父女二人再沒見過面,跟著母親改嫁后隨繼父的姓,還受弟弟妹妹欺凌。
她默默忍受,后來進入文工團,當了軍人,她以為一切都會好起來。
但她錯了。
正如舞蹈隊戰友蕭穗子的畫外音:其實,她來的第一天,就是這個集體里的一個笑話。
無論在什么體制下,青春都是極其傷身的。
何小萍因為來自農村,愛出汗身上有味道,被女兵歧視、霸凌,被男兵嘲笑、公開羞辱,在同性與異性的公開團隊里,她永遠時被欺負被損害的那一個。
劉峰是唯一一個愿意給她溫暖的人——“我知道你在咱們這總憋屈著,別人欺負你你也忍著”——只有他愿意陪她練舞,安慰她,拉著她漸漸走出人性的泥淖。
但是這個神一樣的活雷鋒卻因為愛上了另一個姑娘,也被孤立排擠了。
神是不能愛人的,愛人的活雷鋒就變成了臭流氓,劉峰被下放到邊境農場,何小萍是唯一一個為他送行的戰友。
偷偷深愛劉峰的何小萍因此而對這個文工團集體徹底寒心,放棄了心中的舞蹈理想。
應該是深埋心底吧,何小萍身穿病患服裝的那段獨舞,正是她被男舞伴羞辱后心冷之際,劉峰撐著受傷的腰陪她一起練的。
跳完這支舞,何小萍心結被打開,被治愈。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被青春劃破的傷痕,一生都疼著,至今也未能痊愈。
02 “你能抱抱我嗎?”
20年后,歷經滄桑的何小萍和劉峰相約給在越戰中犧牲的戰友掃墓,相聚在小站的長椅上。文工團的青春歲月早已散去,那個年代的狂熱也早已被風吹遠,這兩個被同行人拋棄,又被新時代拋棄的人,坐在一起。
何小萍對劉峰說,有個事情我憋了很久,想對你說。
我以為她會說:我喜歡你,或者我愛你。
都不是,愛和喜歡,對他倆來說,太輕太淺了。
她說的是——你能抱抱我嗎?
劉峰用他的獨臂把何小萍抱在懷里。
那一刻,我再一次淚如雨下,為馮導的洞悉。
人到中年,滄桑巨變,誰不是一邊追逐理想,一邊敗給現實,一邊追逐愛情,一邊回歸平淡,剎那回首發現芳華已逝,追不回了。熱血屈服了歲月,一代又一代轉換輪回,曾經的好與壞,喜歡與背叛,都無法啟齒,用一個擁抱贖回。
原著中,劉峰患病悲涼地離開人世,在電影中,卻以“擁抱”做結局。
有人說《芳華》把那些黑暗美化了,感情渲染也就弱化了,但我卻覺得這種傷感的美好、靚麗的傷痛,反而更讓人悵然若失。
03
那對老夫妻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眼眶是紅的,那些年代對他們而言,有太多的不堪回首和難以忘懷。正如電影所言,“有些逝去的日子,不需要想起,也不會忘記?!?/p>
有人說馮小剛太抒情了,以至于有些矯情,它投機取巧式的情懷與催淚,成為很多人的詬病。
然而有些感情是別的導演給不了的,只有馮小剛才行。
很多人千方百計忘記那些舊時光,還有很多人,懷念自己殘破的青春。那句“賀歲片賺夠了錢,現在就要拍自己想拍的片子了”他沒忘,并一直艱難地堅持著。
這部片子算是馮小剛的“私人訂制”,濃墨重彩的青春,歌舞、肖像、標語與紅旗、文工團里的排練、幫廚、打靶、拉練、游泳池、慰問演出……連西紅柿的橋段都出自馮導對軍旅生活的回憶。
不難理解,當《芳華》遭遇撤檔時,一把年紀的他,眼淚還流的那么熱。
70、80后可以致青春,50、60后照樣能尋情懷,能承載自己情感的,都動人。
就讓小鋼炮朝花夕拾,拾荒些往昔的念想,挺好的;
就讓馮導再攢一把經歷過那個時代人的眼淚,也是應該的。
完不成這件事,他內心老惦記著,就會處處不適應,該說話時他閉嘴,該閉嘴時他開轟,總之和這世界別扭著,不合拍。
完成這件事,他這輩子內心就消停了,安定了。
就為這一點,對這部褒貶不一的電影,我選擇給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