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利器:把事說清楚——30歲不晚:做更好的自己(014)

堅持日更,日更千字!這是《30歲不晚》系列的第十四篇。我的目標是寫滿365篇,然后再決定是否繼續寫下去。

“她搞錯了,搞什么東西,把客戶搞的來回跑,能不能都把自己的活干好”。Y滿臉憤怒的在辦公室咆哮,我趕忙接過話茬,怎么了,哪里出錯了,是什么問題?得到的回答是,不清楚,總之就是出錯了,也講不清哪里出錯了!

上班近三年了,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有時是發生在別人身上,有時則是自己。明明自己腦子中,對事情有個很清楚的景象,但一張嘴,卻無法準確的把事件描述出來,無法把真正的問題表達出來。這樣的事多了,我終于發現,把事情說清楚,原來是如此重要的一種能力。

上學的時候,老師提到一個說法,叫“真問題”。老師經常說,提出一個有好的問題,往往比一篇文章更有價值,但實際卻是,大多數文章要么炒冷飯,要么新瓶裝舊酒,要么壓根就是一個假問題。上班之后,大BOSS開會,說過一個寫報告的理念,可謂異曲同工,那就是不要搞大而全的羅列,問題是什么?怎么解決?講好這兩方面,就是一篇好的報告了。但實際卻是,為了應付領導,于是在PPT里堆一堆數字,然后在方案中,再把常規的動作寫個N條,但實際卻并沒有多少功效。于是我越發覺得,身在職場,與人相處,首先得學會,怎樣把事情描述清楚,怎樣把問題表達出來,說的正式一點,就叫“有效溝通”。

有個誤區,很多人會不經意的陷進去,那就是把說話當作溝通,把說話的量等同于溝通的效率。溝通的本質在于信息的傳遞,在于把腦中的抽象,用具體的詞匯表達出來。“說話”僅僅是溝通的形式,如果沒有說到事項的重點,沒有把事項的前因后果說清楚,那說再多的話,溝通的目的還是沒有達到。這就是為什么工作中,經常會出現的,A說了一大堆,結果B卻理解成另外的意思,結果就是前者懊惱,為何自己說的這么清楚,你還是理解錯了!后者無辜,你明明就是那么說的,怎么能怪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任正非有一個管理方法,叫做“對表”,就是傳達指令后,必須讓下屬復述一遍,看看雙方是否意思一致。不知道文章是不是在借用任正非的名氣,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對表”的確是很實用的方法。至于檢驗一個人說的是否清楚的標準,當然是聽者是否理解,但往往很多人,都停留在自以為說的很清楚的狀態。這里有一個陷阱,或者說誤區,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都會有這種錯覺。因為當我們描述一個事項,表達一個意見,安排一個任務時,首先自己腦中對此已經非常熟悉了,然后又口頭描述了一遍,所以自己當然是非常清楚的,因為自己已經非常清楚,所以哪怕只是非常簡單的幾個詞匯,自己都會產生一種表達很清楚的錯覺,那只是因為自己腦中已經有了很多的信息儲備。所以說,檢驗一個人說話能力的,就是看能不能準確迅速的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

所以,當別人跟自己說事時,就能看出他的溝通能力,同時要學會“對表”。當然,自己跟別人說事時,更要刻意的去組織辭藻,然后再讓對方復述,一是看看自己的溝通能力,二是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不斷提高。

汪小六

2017.03.31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每天上下班都要坐地鐵,他是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我就要寫地鐵。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地鐵,每時每刻發生著故...
    狗哥說閱讀 424評論 0 3
  • 今夜,我不能寫詩。 愛情像一支麻藥, 徹徹底底麻醉了我。 今夜,我不能寫詩。 窗外大風大雪, 我心繁花似錦。 今夜...
    唐詩遠閱讀 468評論 5 13
  • 日精進分享:【敬畏】-【體驗】-【持續】-【交給】-【顯現】 1、缺啥補啥,怕啥練啥 2、一切為我所用,所用為團隊...
    dangdangda_a512閱讀 151評論 0 0
  • RAC常見用法 rac_signalForSelector : 代替代理 rac_valuesAndChanges...
    OwenKing閱讀 1,006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