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復盤這件小事,我悟了!

大家好,我是文菇娘!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從復盤這件小事上,悟出的道理。


既然提到“復盤”,我們肯定得先了解什么是“復盤”。


其實“復盤”這個詞源于棋類術語,指棋手雙方下完棋后,把該棋局再復演一遍,以檢查雙方在下棋過程中的優劣與得失關鍵。


通俗來說,復盤就是回看當時下棋的過程,并且主動思考為什么這么“走”,下一步該如何設計,接下來的幾步該怎么“走”。


棋手通過不斷復盤,來提升自己下棋的能力。



同樣的道理,復盤也是提升個人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實際上就是在強調復盤的意義。


我們大多數人,為什么一輩子碌碌無為、就只能在社會底層掙扎呢?


很多人說自己出身不好、起點低;也有人說,我努力了也沒見到成效,還不如躺平、及時行樂呢!


借口千千萬,但在文菇娘看來,付出與回報不對等的原因,歸根結底在于:不懂得復盤,而讓自己長期處于一種低水平勤奮的狀態。


我是怎么發現這一點的呢?來源于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7月9號加入了小月的年度復盤社群,社群里小月也給我們分享了自己的復盤模板。


于是,我就按照這個復盤模板,每日在復盤群里打卡。截止到目前,從未間斷。


但我最近發現,自己的復盤完全流于形式了,就是為了復盤而復盤,為了完成所謂的“每日打卡”而復盤。


我甚至把這個復盤,完全變成了“待辦事項清單”。


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待辦清單也沒啥不好呀,至少把任務完成了!”


可是“打卡”是一種自我監督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變成“為了打卡而打卡”,這不就本末倒置了嘛?


這樣的打卡,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因為做得好的地方,沒想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做得好,如何把做得好的地方繼續保持下去;


做的不好的地方,到了第二天依舊沒有任何改進。


所以,咱們就容易陷入“感覺自己每天做了好多事,但是沒什么長進”的死循環



那我們應該如何復盤呢?如何利用復盤,最大限度提升自己呢?


舉個例子:

假設我每天早上8:30上班,7:00起床,7:40出門。


第二天早上,我7點35準時出門,比預計提前了5分鐘。


這時候我們就要分析,為什么會提前5分鐘?


分析發現,我昨晚早睡,因此早上提前10分鐘起床洗漱了。


那既然提前10分鐘起床,按理說我應該 7:30就可以出門的呀?


為啥7:35才出門呢?肯定有哪個地方浪費了時間。


然后我繼續分析,發現我早上在糾結穿哪件衣服這件小事上,多花費了5分鐘。


你看,這就是復盤的意義!


復盤應該是把執行過程中各個環節分開來看,分析看看各個環節哪個需要保持(繼續做),哪個可以做得更好(開始做),以及哪個不再需要做(停止做)。

而不是籠統地說,今天比昨天做得好,就足夠了。

針對上述案例,我如果在第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拿出來,不就又優化了整體的效率了嘛!



為什么我們要進行如此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呢?


因為“好”這個行為,從來不是穩定的。今天做的好,不代表明天做得好,也不代表后天做得好。


那我們怎樣才能保持持續成長的狀態呢?答案就是:復盤。


通過復盤,找出計劃和實施各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流程,從而幫助個人最大限度的成長!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有句名言: “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里,我就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p>


不復盤,我們就會不斷地掉入同一個坑里,重復犯同樣的錯誤。


以上內容,與各位共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