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的周五。
正好,地鐵進站,面前有人下車,空出一個金貴的座位。我當仁不讓地把兩只手臂上的包放了過去,人也于水泄不通中擠著坐下來。站了一年的地鐵,除給老幼病殘孕和負重的人主動讓座外,我已不愿,再把有限的空間謙讓給坐著玩手機、閉目養神、兩眼空洞的人,我更愿自己坐下來,讓書有小小的安身之所。
石破天驚處,我迫不及待要把這段話拍下來。無奈身上堆著三個包,無法操作。便請坐旁邊看來很和善的男孩幫忙,他欣然幫我按下手機上的照相鍵,并好奇地問:“為啥會照下來呢?是喜歡這段話嗎?”
然后去每晚下班都會去的超市,買蓮藕,燉排骨。在這里,隨著季節的變換,買過各種各樣的時令水果,肉食菜蔬,酸奶果汁。最盼望,下班后還余有鮮蝦,買回去給娃熬鮮蝦香菇蔬菜粥,或者手工剁鮮蝦雞肉鮮菇丸,這是娃最愛吃的宵夜和早餐。
回小區這一段,不到十分鐘的路途,每天于我,不啻于奔騰著千軍萬馬,翻滾著烹蒸燉炸。在心里盤算,今晚給娃準備什么宵夜、明早給娃搭配何種早餐,他才會吃得風生水起,幸福滿溢。大包小包,終于回家。基本都是晚上七點之后有時近八點。時間像泥鰍,滑溜溜地不讓你掌控。趁著上衛生間的間隙,內心好一番掙扎:是去跑步,還是繼續把工作的人物通訊最后一部分完成,或是把躺在文檔已久,開了個頭的蓉漂系列稿件續寫,亦或是奢侈一把,繼續沉迷于書的世界不自拔?誰都不想割舍,可誰都顧不上。沒有時間糾結,昏昏沉沉的大腦自動做了選擇。匆匆換上運動裝備,跳躍著下樓,奔向小區后面的政務中心,每天跑步的好去處。這里,一圈跑道,環繞著辦公大樓。大樓的背后,有很大的水池,自動隔離著路和樓。跑道邊上,綠樹成蔭。一年四季,總是散發著,各種清香。有幾片草坪,自顧自綠著,是孩子和小狗撒歡的樂園。每晚,有男女老少,在此散步、跑步,跳壩壩舞。
我見過,白發如霜的老兩口,突露著青筋的手,十指相扣,款款漫步;如膠似漆的小戀人,勾肩搭背,竊竊私語,粘乎走路;一大群夕陽紅的閨蜜,或男團或女隊,橫行在路上,或高談闊論或唧唧喳喳,旁若無人;一家三口,不緊不慢走著,不溫不火聊著,溫馨和諧的全家福。也有不少如我,一個人,獨自跑在,自己的頻率和軌道,沉浸于清寂的世界……人間滋味,紅塵煙火,一覽無余。時間已指向八點。不疾不徐地跑著,計算著,五公里跑下來,得八點半之后了。回家給娃燉花生蓮藕排骨湯,九點半去學校門口接他放學,時間很是局促。如此思量,心里些許緊張,腳步并未變化。去年跑傷腿,遵照醫囑養了一百天,試著跑了幾次,卻發現依然未愈痊,只得停下。休息半年后,在好友們有經驗、有實踐、有前車之鑒的多方關愛告誡下,開始定量慢跑。每天不超過五公里,時速不低于7分鐘。身體無法作假,它用嚴酷的事實教會你,何為欲速而不達,何為堅持到最后才是勝利!還能跑,非常感恩,知足。身體已經被警告,不能毫無章法地瞎跑,否則,可能永遠失去跑步的機會。不過,也并不由此因噎廢食。喜愛的事,克服千難萬險也要去做。加班時,沒有時間跑,就會心生渴望,向往那身輕如燕的姿勢。會愈加珍惜,每一個跑步的日子,不曾辜負。
大汗淋漓回家,頭發如雨澆過一般。已是八點四十。進屋開上客廳僅有的一臺空調,一刻不停到廚房,邊在電水壺燒上開水,邊洗排骨。洗好后,水也開了,倒進鐵鍋,邊焯排骨的血水,邊繼續燒開水。水燒開后倒進高壓鍋,撈起焯水后的排骨放進開水里,迅速洗藕拍藕進鍋,再洗花生米入鍋,拍一小塊生姜加進去,蓋上鍋蓋。轉身沖進衛生間去洗澡,一身臭汗粘在身上,實在受不了。很快聽見限壓閥轉起來,怕火太大把湯燉干,馬馬虎虎沖掉沐浴露,套上睡衣跑去廚房,把火關到合適的大小。聽著廚房噗嗤噗嗤的氣壓聲,終于可以坐下,喘口氣,喝口水,已是九點之后的事了。
坐在寬闊的沙發上,正想這點零星時間,是看會兒書,還是寫會兒心情。電話鈴突兀想起,有點午夜驚魂的味道。把你,從自己的夢游狀態,陡然拉回一個叫“現實”的地方。一看,這已是同一號碼的第三通電話,前面的兩次,都沒聽見,也沒時間去接。無它,每天程式化的家長里短,報平安。電話沒說完,已到九點二十,急急掛掉,撲進廚房關火,手忙腳亂換衣服、穿鞋,拿鑰匙和手機,奔著出門,去接娃。出門有點晚,一路上見著穿校服的娃,會盯了又盯,害怕和自家娃擦肩錯過。跑到校門,通常娃還沒出來。平復一下心跳,順手瀏覽一下微信,眾多的群,海量的信息,渠道不暢,總是卡殼。來不及閱讀便刪掉,或許會有錯過。卻并不遺憾,如有事,自然會打電話,何須患得患失?日勝一日,越來越不喜歡電子產品與速食文化,真正有用的東西并不多,卻耗費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性價比、效費比太低。無法帶給你,紙質書那樣的朗闊,清明,審美,與如饑似渴,沉溺癡迷。更是建構不了,你的精神世界。支撐不了,你的肥膩中年。像等待了一個世紀,娃終于出來。猶如久別重逢,挽起他的手,或者是,他挽著我的手。他總是第一時間問,今晚有好吃的沒?豪氣地答,當然有!他繼續追問有什么,我得意如數家珍。心理滿足后,娃開始說這一天的學校生活,有學習,有見聞,有事件,有心得,五花八門,天馬行空。路上,通常會被電話打斷,一成不變的問候。回家,把準備好的宵夜,包括主餐、水果、飲料端上桌,娃狼吞虎咽,吃得花枝亂顫,山河有聲。讓你以為,這就是天底下,最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并讓你,樂此不疲。
匆匆收拾杯盤碗盞,娃開始在窄小、漆黑的飯桌上刷題。他從不去書桌,或許是迷戀,這飯桌上,殘留的香氣?
收拾妥當,已近十點半。催著娃趕緊洗澡。他磨磨蹭蹭進了衛生間,我把他換下的臟衣服,迅速丟進洗衣機。洗完澡,戴好角膜塑形鏡,送娃上床,已是十一點后。
間或,娃會休息。不刷題,捧著他心愛的課外書,閱讀。每每這時,我也可以有空,埋頭于自己似乎永遠沒時間讀完的書。這樣的時光,靜謐,舒展,沉醉,總讓人忘掉整個世界,乃至自己。
去廚房,第一時間燒上開水,再開火,削水果。中間見縫插針,把洗衣機里晚上洗好的衣服晾出來。總想讓娃多睡一會兒,六點四十才會叫他,間隔三五分鐘叫第二次,他就會起床,取眼鏡,刷牙,洗臉,換衣服,吃早餐。七點五分后,匆匆忙忙出門。時間再緊張,他也會帶一瓶果汁或酸奶,路上喝。
目送娃出門,感覺又一仗打完,通常我會坐一會兒,有時看會兒書,有時啥也不干,只是平息一下太快的心跳。有時實在太累,我會再回床上躺會兒。之后開始洗漱,收拾裝扮,出門上班。循環擠高峰的地鐵,新的一天,從擁擠的半小時閱讀開啟。
到單位。體制內的工作,按部就班,表里內里,大同小異。只是一種謀生手段,和事業扯不上邊。無論你費盡多大心力,耗盡多少才智,走到多高位置,回首身后,猶如沙灘上的腳印,一陣風過,渺無影蹤。真正能留下的,乏善可陳。本著一條基本原則:做事做文做人,問心無愧則好。此處略。這就是我的蓉漂生活本貌,原滋原味。將要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十五萬字的散文集《我的蓉漂》,便是在如此環境完成。
很多人不解,四十幾歲的女人,放著穩妥、安適的工作環境不顧,四十幾萬的年薪不掙,非要出來漂著,究竟圖啥?其實說來也簡單,就圖個到死不遺憾,此生不后悔。
我相信,這一段艱難困苦、與時間賽跑的蓉漂生涯,斷不會被時間無限地循環了去。
齊悅夢想社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