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朋友》第二遍(4)

記錄注意力的方法

感知時間

所有人都一樣,從小自命不凡,崇尚公正,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長大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和多數人一樣,觀察到的是偏倚,感受到的是枷鎖,體會到的是差距,意識到的是失望。人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不過只有少數人能夠度過這一階段。

重生并不意味著當即脫胎換骨。

2005年的某一天在網上閑逛時看到了一本書——《奇特的一生》。這部被定義為“一部以真人真事為基礎的文獻性小說”講的是蘇聯昆蟲學家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是如何通過他所獨創的“時間統計法”在一生中獲得驚人成就的。

20歲的時候,讀過李敖的一本書,覺得他那種寫日記的方法頗有些道理,于是開始學著做每天的“事件日志”(Event Log)。除了事件之外,一概不記:盡量不記感想和感受,只記錄事件本身。

這件事每天只要10分鐘左右。本子上穿了根繩,掛在洗手間的墻上,順手就寫完了。30歲之后,才覺得做的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慢慢多了起來。

有這種習慣,在讀過《奇特的一生》之后,仍然被柳比歇夫的大師境界嚇了一跳。兩年后重讀的時候,不由我驚訝地感嘆:“我太笨了!這些早該明白的??!”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時間日志”(Event-time Log),要比李敖的方法更高級。記錄事件的名稱,是一種基于結果的記錄;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志”是一種基于過程的記錄。差別在于,基于過程的記錄要比基于結果的記錄更為詳盡。

摘抄《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為例。

烏里揚諾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三小時十五分。鑒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二小時四十五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二小時二十五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十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十分;

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一小時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計——六小時二十分。

基于過程的記錄,不僅更詳盡,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結果不好的時候更容易找到緣由。想明白“基于過程的”與“基于結果的”兩種記錄之間的區別之后,我開始嘗試著在自己記錄的每個事件后面加上時間。

實踐了不到兩個星期,我就體會到這種新方法的另一個巨大好處:它會使你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精確。相對準確的估算使得目標基本上都可以達成,由此可以算是“戰勝了焦慮”。

每個人都多少明白記錄的重要性,可做記錄的人并不多。舉例來說,大部分人聽過“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可是意識到應該記錄賬目、管理金錢開銷后,只有少數人記賬。為什么?記賬不輕松——不僅要在花銷的當時記錄下來,還要時常整理、分析,許多人覺得麻煩,繼而放棄。面對實實在在的錢款尚且如此,面對時間就更隨意了。

在第三遍讀《奇特的一生》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真正注意到這段話: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在我們機體深處滴答滴答走著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為一種感覺兼知覺器官。我作出這樣推斷的根據是:我同他見過兩次面,在他日記中都有記載,時間記得十分準確——“一小時三十五分”、“一小時五十分”;當時他沒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著他;他借助于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針在表面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仿佛置身于這一急流之中,覺出來光陰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這樣的人才是時間的朋友。

經過多年的摸索與思考,我終于可以說:我有個朋友叫做時間……她讓我明白,后來也總是證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付出耐心,她就會陪我甚至幫我等到結果,并從來都能將結果如實交付,從未令我失望。因為有了時間作朋友,我可能僅僅運用心智就有機會獲得解放。

管理時間不可能,解決方法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時間、精確感知時間,而后再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

記錄時間

準備一個本子和一支筆,隨身攜帶。正如理財的時候第一步是弄清楚自己的錢都花在什么地方一樣,感知時間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時間都用來做了些什么。以下這幾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

第一組(只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

一、認真回憶并記錄昨天做的事情。逐條記錄,每條前面寫上標號,后面標注花費的時間。比如:

1.上午去健身房。08:30 從家出發,10:15 離開。 花費 105 分鐘。

2.回家休息,打幾個電話,接幾個電話,想收 拾一下房間,但是決定下午再說,等于什么都沒做。

3.……

4.下午寫了一篇文章。15:00 左右開始寫,到 18:00 左右寫完。差不多花費 180 分鐘。

5.……

(哈,在寫上面幾行文字時,發現期間還做了很多沒辦法或者不好意思寫給別人看但確實沒用的事……不過,反正是寫給自己的,所以,一定要如實記錄。)

二、認真回憶并記錄前天做的事情。同樣逐條記錄。

三、認真回憶并記錄大前天做的事情。同樣逐條記錄下來。

第二組練習(需要一個下午)

一、認真回憶并記錄上周做的事情。

二、認真回憶并記錄上個月做的事情。

三、認真回憶并記錄上個季度做的事情。

四、認真回憶并記錄過去的一年里做的事情。

第三組練習

一、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晚上回憶并記錄當天做的事情。

二、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隨時記錄你剛剛做完的事情花費了多少時間。

這些練習全部做完,如果你覺得筋疲力盡或者看著這些記錄會心驚肉跳,我就要說:“相信我,你并不孤獨?!?/p>

制訂預算

前面的練習可以幫助養成一個良好習慣:每天記錄時間開銷。如果這個習慣已經養成,還要養成第二個好習慣:每天制作時間預算。

在開始一天的活動之前,花費15至30分鐘仔細制訂當天的時間預算是特別值得的,恰如“陳詞濫調”——磨刀不誤砍柴工。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個列表,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為了表述方便,后文把這些列表中的事情稱為“任務”。例如:

? 背單詞,另外,還得按照計劃把昨天和上周五背的那兩個列表復習一遍。

? 去圖書館,上網查資料,找出必要信息若干,以便完成寫作。

? 下午和同學踢球。

? ……

在羅列任務的時候,你的大腦就自動估算完成每項任務要花費的時間了。

很快,你就會遇到第一個問題:任務太多,無法全部完成。于是你只好選擇。

事實上,生活就是選擇。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倒也簡單,就是給列表中的每項任務標上權重,可以用1~5分進行標注。請注意,不要像某些書籍建議的那樣用1~10進行標注,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很難那樣精確地分辨事情的重要程度。用“1、2、3”已經足夠,這種設計基本上可以代表:

? 不重要? ? ? ? ? ? ? ? ? ? ? 一般? ? ? ? ? ? ? ? ? 重要

一開始只要給每個任務非常簡單地標注“重要”和“不重要”就行了。這樣,標注就會變得相當簡單——在那些重要的任務之前加上一個表示重點的符號就可以了。一旦開始嘗試去給要做的事情標注權重,你會發現,這件事并沒有那么容易,即便只用最簡單的方法——只用“重要”和“不重要”進行標注,因為我們必須分辨“真的重要”和“顯得重要”,以及“真的不重要”和“顯得不重要”。

判斷一項任務是否“真的重要”只需要一個標準:這項任務的完成是否確實對目標達成有益。可是,作為一個正常的、擁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不掙扎一下很難完全專注于最關鍵、最根本的決策標準。

如果我們能甩甩頭,強迫自己理智一些,就會知道:無用的事,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無趣,都應該去做。

請認真想想:過去一直是這樣用理智指導自己行為的嗎?

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可能痛苦地發現自己經常僅僅因為有趣就去做的那些事其實沒用。比如,你在3月的時候設定了目標——6月參加托??荚嚕墒堑搅?月底才發現,過去的兩個月里,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打牌或者泡吧。

不用向任何人學習,現在就開始把自己的那些哪怕不切實際的目標作為標準來判斷吧——判斷每項任務的真實屬性,然后選擇“真的重要”或者“顯得不重要”。

相信我,養成任何一個哪怕很小的習慣都需要掙扎。然而,痛苦的掙扎過程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將其樂無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把時間當作朋友 李笑來 點評 點評此書 八年以前,我就開始糾結于時間,過程中經過多種多樣的嘗試,可惜過程中沒有怎么...
    沉默劍士閱讀 1,430評論 0 2
  • 摘者案: 今天做完摘錄,明白了一件事:那些真正的時間的朋友和我等蕓蕓眾生過年的不同,是來自底層思維的差異。吃瓜群眾...
    蝸牛0718閱讀 474評論 0 2
  • 1、最美的風景只能看一次,一次就是一輩子。 2、最冷的地方不是南極,是沒有你的地方。 3、真想指著心臟驕傲旳告訴你...
    BeyondAngel閱讀 531評論 0 5
  • 8點起床,吃完包子開始工作 一直到晚上8點 休息時候昨天一起打球哥們跟我打電話,約我去打球,基本整個人有點懵,就沒...
    書恒被從名了閱讀 209評論 0 0
  • 想起這么一個玩笑話,懶人是推動科技發展的生產力。因為懶于走路,發明了馬車,自行車,汽車,飛機。因為懶于做家務,發明...
    Fangcita閱讀 288評論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