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假期整理拖欠出版社已久的書稿《致新教師》,從郵件中翻出2011年我獲評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后,王晴博士受市教育局委派,對我的一個訪談。猶記我當時正利用暑假與家人在云南旅游,在風景如畫的麗江,在大巴上,在賓館里,我用手機寫下這些文字作為回答。那次訪談對象應該不止一個,很想看到其他人的回答。或者說,很希望其他特級教師的回答也讓年輕教師看到。】
1. 您從事教學工作多久了?您走上工作崗位前在什么性質的學校讀書?主修什么專業?請您簡要述說一下自己的從教經歷。
答:我1990年工作,至今已有23個年頭,其中學校工作13年,教科院(原教研室)工作10年。走上工作崗位前在蘇州師專(后改為常熟高專)讀書,中文系畢業。20歲走上工作崗位,先是在中學母校、農村中學張家港市鳳凰中學任教,教過初中、高中、職高,1996年被調至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任教,2001至2003年在江蘇翔宇教育集團工作,2003年由市人事局以“人才引進”形式調入蘇州市教科院工作。
2. 您為什么會選擇教師作為職業呢?是否有一些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影響了您?是什么?
答:那時候師范類是提前錄取,因為志愿服從,所以“被迫”走上了教師崗位。但我的小學老師車正平、謝金良,中學老師王亞萍、錢大偉對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是有影響的,他們都是認真負責的老師。尤其是我哥哥姐姐的語文教師呂大安對我一生影響最大,我清晰地記得,我哥哥寫了篇名為“分田”的作文(小說),用了半本作文本,呂老師的評語,寫了剩下的半本,直至封底。
3. 反思多年教育生涯,您堅守教育工作的最大動力是什么?從教育工作中您獲得了什么?
答:最大動力一方面來自學生,當學生以優異成績走出校門,發自內心感激、崇拜我的時候,我獲得了努力前行的動力;另一方面來自自身專業成長,當我成為張家港市最年輕的學科帶頭人、首屆名教師,31歲被雙破一拔評聘為中學高級教師的時候,我覺得我一生都得直前。教育工作中獲得很多,比如學生及家長的肯定、自身的不斷進步與完善。
4. 您認為您從剛入職的新任教師到現在的教育家型教師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重要的階段?如何體現的?您為什么這樣認為?
答:我認為主要經歷兩次成長。第一次成長方式主要是模仿;在第二次成長中,教師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及效果這一環節不可或缺。第一次成長主要靠經驗的積累;第二次成長主要靠“用理論”來反思自己的經驗。第一次成長主要表現在行為方式的變化;第二次成長更重要的是看問題的立場方法的重大變化。第一次成長很多是自然開始的,第二次成長則有很多是受到較大挫折后開始的,或者是在受到外力的強力推動后開始的。第一次成長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長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則主要是專家的指導。有很多老師(或者說絕大多數老師)進入不了第二次發展狀態,他們在完成第一次發展后就就進入了職業發展的高原期,再沒 有進步,甚至會以為職業懈怠而退步。現在亟需內外力并舉,來幫助教師完成二次成長。比如,可在各校開展三個層級的“導師工程”。層級一:三年以下教齡新任教師拜師學藝的“青藍工程”,學校內部開展,建立學習臺帳機制。層級二:校內名師、學科帶頭人帶徒骨干教師的“登高工程”,學校內部或合作學校內開展,建立課題研究機制。層級三:省內外、全國名師帶徒我市名師、學科帶頭人的“脫穎工程”,全市范圍內開展,嘗試建立專家訪學機制。
5. 您現在對教育是如何理解的?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樣的?是否和最初一致?如果不一致是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是什么因素導致您這樣的轉變的?
答:對于學生來說,教育是一種喚醒,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是其內在生命感與創造力的喚醒。對于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師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集成一枚果;它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教師應當在教育中享受生命,和學生一起成長,采摘到一路的幸福體驗。 對教育的看法原先和現在是有差別的,原先只追求做個最好的語文老師,后來發現,最好的語文老師是用語文來教學生的老師,而不僅僅是教學生語文的老師。導致這一變化的因素一方面來自于閱讀,尤其是對蘇霍姆林斯基的閱讀;另一方面是在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經歷的人事、接觸的案例,如《一堂課能不能挽救一個學生的生命》(發表于《教師博覽》,可網搜)。
6. 在學科知識方面,您大概經歷怎么樣一個發展過程?您會進行專門的學習嗎?會在什么情況下進行?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擴展您的學科知識?或是哪些因素促進了您在學科知識方面的拓展?在此方面您又有什么樣的建議給年輕老師?您有遇到過學科知識發展的瓶頸嗎?如果有請簡單談一下您是如何應對的?
答:對于師專畢業生來說,學科知識的掌握是很薄弱的,所幸我后來參加了本科函授、研究生課程班的學習。但就是這樣,還是覺得不夠的,就拿我們語文學科來說,老師們還在用一些舊的知識講解散文,講解小說,豈不知散文閱讀和小說閱讀的知識體系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的甚至是顛覆式的。因此,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不應放棄任何包括學歷進修在內的專業學習機會,要看專業雜志、看專業書籍、聽專家報告。要以各種方式"與大學教師為友"。
7. 從學科教學知識來看,您認為您又經歷怎么樣的一個發展過程?通常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改進或是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此方面您有什么好的提議給年輕老師?請結合您自身的例子闡述。您在教學法方面有遇到過瓶頸嗎?如果有請簡單談一下您是如何應對的?您認為哪些因素在影響著您在教學法方面的改變?
答:籠統一點回答,最重要的是:"教"與"學"的變革。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論的根本問題,如何科學地認識這個問題,是整個教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但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常常出現片面性或絕對化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也常常出現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現象。伴隨著課改,我對于“教”與“學”關系的認識逐步明晰,并在實踐中接受并驗證了諸如“少教多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合一”“教學相長”等改革性話語。當下,我主張以人的個體生命為本位,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教育的目標并實施教育。我希望從知識的人本化和學習的人本化出發,引導學生發展個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將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終把人“還原”為“人”,達到人的“自我實現”。我努力從內在學習、意義學習和自發學習出發,實踐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的過程,力求讓學生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嘗試同質分組;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自我評價。我的體會是: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上,應把著眼點放在“學”的研究和指導上,而不是“教”的研究和提升上。
8. 學生方面,您所理解的學生特點或是發展特點是什么樣的?這跟您先前階段的看法有何改變?您覺得您在對待學生的方式和態度上經歷怎樣的過程?您在課上跟學生是如何交流互動的?課余又是怎樣的一種關系?這跟您之前階段的認識與行動有何不同?是哪些重要的人或事讓您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答:我在從教的時候,學生們都叫我"老袁"。我滿意于“老袁”這個稱呼(我退休了想必會叫我袁老,呵呵)。“沒大沒小”?一個“老”字,不是分明有大小嗎?“師道尊嚴”?我可一直努力在做能夠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對付大量信息的向導或顧問;甚至進一步,成為學生中的“一個”,參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征得大家的贊同;而不是自作權威,高高在上,成為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學習化時代的來臨呼喚傳統師生關系的變革;教育在本質上不應當再是塑造,再是管理,再是控制;而應當是交流,是互動,是引導?!稅坌呐c教育》的作者李鎮西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實現著一個樸素的愿望:讓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幸運感,讓他們感到,在這個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驕傲,也是最值得懷念的一段時光。這同樣也是我追求。我這個師生觀倒是一開始就這么形成的,緣于我的小學、中學老師也是這樣的老師。
9. 從您的實踐經歷來看,您覺得教育原理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生方面的知識在您的教學過程中分別充當怎樣的角色?如果要排序的話,您會怎么排?您認為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您有這樣一種理解?除了這些知識之外,您認為哪些方面的知識還比較重要?
答:從我的實踐經歷來看,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讓我完成了第一次成長,由一名職初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而教育原理知識、學生方面的知識讓我走出成長高原期,進入二次成長,走向新的教育境界,比如佐滕學的協同學習、鮑里奇的有效教學,都對我具有專業引領,讓我學會用理論來反思自己的實踐。除了這些知識之外,我認為教育教學管理知識也比較重要。
10. 請您大致談一下您所承擔過的科研課題的類型、內容、成果,以及您從事科研課題的基本過程是什么樣的?您是如何看待中小學教師承擔科研項目的現象?您覺得它在您的專業發展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哪些因素影響著您的科研活動開展?在這個過程中您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您又是如何應對解決的?
答:首先是參與過國家級課題《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它使我接觸和認識了一批教育的理想主義者,燃燒著熱情,在尋找不到教育的理想家園的情況下,試圖用"六大行動"親手打造它。其次是主持省級青年專項課題《網絡環境下的專題式語文學習》,歷時10年,發表了一批論文,出版了教材和論著,對我的教學和教研工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認為教育科研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它是教師促進教師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的助推器。教師科研活動開展的最大障礙是形式主義。
11. 請您大致再談一下您接受的教師培訓有哪些?可以從時間或是頻率、內容、形式等方面來談。在所接受這些培訓當中,您如何看待教師在職培訓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您認為哪種培訓方式對促進專業發展更為有效?為什么這么認為?您如何看待當前對教師的培訓方式及培訓內容,如有一些弊端,應如何避免與應對?
答:我接受過的培訓主要是學歷進修、專家報告、自讀書刊。我認為“教師發展”應當建立在“我為你搭梯子,你要去登高樓”的理念上。也就是說,是“為教師謀福利”(企業界有云:“培訓是最好的福利”)。道理很簡單:教師專業化程度越高,飯碗捧得越牢,飯碗變得越值錢。我認為“教師培訓”必須與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緊密結合起來。校本教研作為以新課程為導向,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以理論和專職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為催化劑的教研方式,應當是“教師培訓”的主陣地。我認為“教師培訓”在行政推動上不能一刀切。教師是個體性的,教師發展也就必然是個性化的、人性化的。培訓應當有更多的人性化考慮。我們現在搞了多年的8月中旬的暑期新課程培訓,在時間的安排上,就還可以更加人性化考慮一點。據我了解,外地教師或者就是硬著頭皮請假,或者就是趕來培訓一天然后再回老家。本地老師也有被這一天培訓打亂了暑期計劃的。既然只有一天,為什么就不能后移幾天,放到學校開學班之前,和校本培訓銜接起來呢?要知道,原來之所以安排在中旬,大概是因為高中本來暑期下旬是可以補幾天課的?,F在既然不會再補,那么,時間的調整是應該的。在內容的安排上,我想也可以采用菜單式培訓,讓教師有選擇的余地。人性化的設計,才能真正使教師的自主學習、課題討論、案例分析、研讀反思、教師培訓等有所結合。
12. 就您的工作經驗來看,您覺得校長的領導方式主要有哪些?不同的領導方式是否對您的專業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具體是如何影響的?您會更偏好哪一種領導方式?為什么這樣覺得?
答:校長領導方式有以下幾種:看門房、看課堂、看胸膛??撮T房不如看課堂,看課堂不如看胸膛。校長把教師教育的幸福體驗、成功體驗激發出來,是最好的領導。我在從教的時候,校長說:你要登多高的樓,我就給你搭多長的梯。因此,能給教師搭梯子的校長,是受教師歡迎的校長,也是領導方式對路的校長。
13. 您通常是如何與學校同事交流或互動的?包括互動的類型、頻率、程度如何?在您專業發展過程當中,前輩教師和后輩教師分別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您認為同儕關系會對您個人的專業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這樣覺得?您認為什么樣的同事關系氛圍更有助于個人的專業發展?為什么這樣認為?
答:在第一次成長階段,教研組、備課組活動很重要,師徒結對很重要,與同事的交流與互動,主要以這幾種形式完成。在第二次成長階段,與同事的交流與互動會有選擇,往往選擇志同道合的同事進行合作。在一個學校、一個教研組,呈梯隊、愛讀書、常聚議的同事氛圍有利于教師成長。
13.請您談一談您所經歷的教師評價制度大致的發展過程是什么樣的?您覺得不同的教師評價制度對您的專業發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您認為哪種評價方式更有助于您的專業發展?您覺得教師評價標準還有哪些方便亟需改進?
答:最阻滯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是論資排輩。我認為應將學生評價、家長評價、同事評價、自我評價綜合為對教師的客觀評價。
14.您認為怎樣的學校管理方式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從學校角度來說,您認為應該怎么做才能調動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答:事業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調動教師專業發展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途徑之一,就是與事業與待遇掛鉤,形成制度。
15.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您是否有過倦???是在什么時期?是什么導致的?您又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沒有想過轉到別的學校工作或是從事別的工作?為什么?
答:有過。當所取得的成績不被領導重視與肯定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