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無意中刷到微博看到距離今年高考還有43天。
距離第一次高考已經1052天了,距離我的第二年高考也有687天。
高考的畫面又一次浮現眼前。
想起前兩天正在念高三的表弟,成績不穩定,已經做好了復讀的打算,準備向我取經,不過老弟你還是聽我一句勸,好好考,咱盡量別復讀。
我就讀于河北省廊坊市某小縣城的某所高中。學校沒有傳說中衡水以及石家莊的優秀資源,但也是陪伴了我四年青春的值得熱愛的母校。
我的高中距離北京地界直線距離只有五百米。剛好是那條護城河的寬度距離。
家住在那條河的旁邊,所以在前幾年有個有趣的現象——當你在客廳時是河北信號,拿著手機來到臥室會收到短信——“歡迎來到北京。”
雖說同在高考的起跑線上,槍聲未響,這條河卻讓河北考生被北京考生落后了半截。
很多省市的人抱怨高考制度的不公平。
不。
高考很公平,只是教育不公平。
當下,除非家庭條件允許,似乎還是接受當前的現狀是最好的心態。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去了是理所當然,掉下來也不有太多人管你。同情你的人少之又少,你的失敗往往只會是他人心中被逐漸忘卻的過眼云煙以及別人父母口中教育孩子的案例。
“你高考如果不努力,最終的結果就會像他一樣。”
如果不想成為失敗的案例,那么剩下的日子就卯足了勁拼吧。
可笑的是,那年我失敗了。
清晰的記得考的分數和一本線差了一點點,本想通過好好填寫志愿上自己喜歡的二本。
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抵過親戚朋友的建議:
“學這個專業的吧,以后來我公司工作,我跟你爸的關系,保證給你好工作。”
“去那個學校吧,我公司有員工來自這個學校,那小子還不錯,你不會比他差。”
“這個學校一定報的人少,你沖一沖可以的。”
相信不少人在填報志愿的時候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吧。
更可笑的是,我還是放棄了自己的決定,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不看好的大學。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我關掉手機在床上輾轉了一整夜,懊悔不已,決定回母校復讀。
復讀班的班主任是我高二時候的老師。是我的恩師。
總算在悲戚中有一絲意外欣喜。
再次穿著校服來到熟悉的教學樓,看到曾經的“學弟”就坐在隔壁教室,一張張陌生的面孔,再也找不到當時跨班追打嬉笑的感覺。當應屆學生們看到我們背后印著不一樣年級的字樣校服露出的異樣的眼神,似乎告訴我們就是高考的LOSER。
忿然和事實相撞顯得尤為滑稽,我想挺直腰板,總還是覺得這頭抬不起來。
看著穿著便裝的來探望我們的朋友,其中有一部分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學,意氣風發,作為朋友真的為他們感到高興;也不乏有一部分朋友選擇進入自己并不中醫的學校,我也羨慕他們坦然的心態。
羨慕與感動之余心里滿是“我本可以和你們一樣”,可是本可以就是并沒有。
我們不一樣了......
糾結的心態在剛開學時相互斗爭——“也許我脫掉校服回大學讀書應該還來得及吧。”
記得很清楚,那是開學兩周后的一節自習課,我接到了錄取我的大學的輔導員的電話:
“請問你報道了嗎,你的發放的被子舍友幫你拿到宿舍了,你宿舍是....”
“不好意思,我已經復讀了。我的床就留給那幫兄弟們放東西吧。”
當時覺得自己很瀟灑,可是過了半小時就難以再把精神投入到作業中。
內心不夠強大,所以有種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無助和凄涼。
可是現實告訴你,放棄了過去就只能拼搏未來。
復讀確實讓我成長很多,但并非人人都這樣想。都說人生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財富,如果可以,我并不是很想要這段財富。
復讀的日常與高三并沒有太多的不同,只是多了些壓力和期望,以及期望所帶來的失望。
成績跌宕起伏,不斷的調整心態,在希望和崩潰的邊緣徘徊。
內心不夠強大,別選擇復讀。中途想要放棄的無力感遠比高考失利痛苦。
老弟你聽我說,很多事情可以大學完成,唯獨高考不行。
別自以為是的清醒明白,不過終究還是糊涂,造成空悲切一場。
身邊年齡稍大的朋友都會說人生最棒的時光是大學四年啊。
如果你在一個好大學,你的很多選擇會被尊重,無論你想法如何。
自己的路被握在自己手上,自由的定義真正被拓寬,
你可以學一些未來會很有用的東西。
也可以學一些很喜歡但用不上的東西。
你可以撞死南墻,盡管犯錯也會被寬容。
因為還年輕,還有沖勁,所以有無限可能,無限勇氣。
別再自問自答“高考有什么用”了
有時候那只是逃避罷了,只是靜不下心來學習的借口罷了。
高考有時候就是你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啊。
它決定你的未來四年接受什么樣的環境,是否有老弟你渴望的自由,是否能夠得到相應的人文關懷。
也許很多人有辦法改善環境,不受環境的拘束。但追求更棒的自己的路上無人陪伴,不免孤獨。
老弟啊,去做當下最好的選擇,去走當下最難走的路。
做一事,善一事。
上了大學再來狠下心去浪吧。
希望你堅持度過接下來的日子,回首來看,也可以自我感動,有故事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