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里,從低到高的需要層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
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正常人的前四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得到一些滿足的。
可面對塔尖的這個“自我實現”,很多人都是掂著腳尖拼命去夠還夠不到。這就是野心產生的原因。
人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美國《時代》雜志加拿大版日前刊文提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迪安-斯曼特研究發現,“野心”是人類行為的推動力,人類通過擁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資源。
太多的人,希望自己成為生活圈子里那個備受敬仰的那個,拿“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當座右銘一樣地供奉起來,期待有一天成為人中龍鳳。
02
大概是一個月前,一位讀者通過私信聯系我,說她也有一個寫作夢,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出書,成為張嘉佳那樣的人。
我給了她我的郵箱地址,跟她說只要發給我我都會幫她看一看。后來的幾天里,我的郵箱里出現了三篇青春愛情類小說。
我本不想食言,可真的沒有耐心讀完,因為那三篇小說的的敘述語言完全是十年前的風格,內容缺乏思想性和新穎性。
在大浪淘沙的時代里,類似文章數以千萬計。
可能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擺脫校園思維的桎梏是有些困難的。所以我給她的建議是:
多積累,多讀一些有質量的書籍,找到對自己文章口味的平臺分享,與和自己一起奮斗的小伙伴共同努力。
她回復了我,“我根本沒有天賦吧,打算放棄了。”我蠻想告訴她的,寫作這件事,天賦確實占了很大的比重。
可天賦的短板是可以靠后天積累來彌補的。那些寫出暢銷書的作者里,既有鬼才另辟蹊徑,也有努力到別人不得不鼓掌的一些人。
可是后來她再也沒有給我發過她寫的小說了。蠻可惜的,高中時代寫的東西再怎么幼稚,也并不意味著以后能否殺出一條血路來。
哪有一點打擊都不受就能成功的道理?哪有一點努力都不付出就能得到的事物?
她可能不知道,她喜歡的張嘉佳,上大一時,就身兼四大學生社團的創始人,并自導自演了多場學生話劇,發表了近百萬字的文章。
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人羨慕著那些行業內的頂尖人士,自恃清高地不愿吃那“一筐爛杏”,卻沒有認清一個事實,沒有能力支撐的野心無非是癡人說夢。
而能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高學歷、成功經驗、朋友幫助、一位好老師等都會讓你在一件事上愈發如魚得水。
最重要的是通過大量的實踐來提升。不做、不想、不研究、不琢磨,實現夢想當然與你無緣了。
03
其實“野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個“零和游戲”:你多占了資源,別人所擁有的就少了。而如何去占有資源,則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身邊運營微信公眾號的人不少,可是真正去琢磨運營經的卻少之又少。如果有一份工作,還要運營一個原創的微信公眾號。
這意味著你要貢獻出自己絕大部分的休息時間。你是文案,也是設計,還是推廣。一篇文章從無到有,事無巨細,都要你親自操刀。
于是越來越多的僵尸公眾號出現了,那些人只更新了三五篇文章,收獲了近百從朋友圈拉來的粉絲后,就再也沒有寫過。
但是我知道的原創公眾號做得好的,無一不是日日琢磨排版,將一個題目翻來覆去地修改七八遍,最后還要預覽很多次。
也許你覺得人家只是勤奮,只是做的多了,并不代表有能力。可學習能力就不是一種能力嗎?
為了排個漂亮的版面,沒接觸過設計的你收集了各種案例。為了找些漂亮的配圖GIF,你翻墻上外網翻到眼花。
為了能有好看的LOGO,你自學PS。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慢慢變成了一個有能力的人了。
為什么那么多大學生畢業了之后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呢?一方面,想應聘的職位對于員工的要求太高。
另一方面,大學時光早就已經喂了狗,自己根本就沒有好好提升能力啊。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沒上過大學,可卻在一群應聘大學生之間脫穎而出。
他害怕人家看到他的小學學歷不給他機會,便開門見山、信心十足地向對方說:“別看我只有小學學歷,但我的技術很高,很多大公司的網頁都是我做的。不信,我操作給你們看。”
鄭亞旗在電腦前演練了一下自己的網絡技術,翻出制作過的網頁給招聘人員看,并向他們承諾馬上就能幫助報社建一個免費網站。
于是,第二天,鄭亞旗就去這家報社上班了。
《江湖外史》里有一章名為《才高于志,土木形骸》,其中有一段話讓人醍醐灌頂。
一個人志向太大了,對他自己來說多半是個不幸。不說那志大才疏的,也不說那懷才不遇的,單說那功成身就的,一般是少不了要勉強別人又勉強自己的。
年少輕狂時,不知多少人妄想無需提升便能成名生財。可時日到了,看慣了那些頂尖人曾經受過的委屈,才明白本事全是靠經驗和汗水堆出來的。
空有強大的野心有什么用呢?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更不懂得努力去把能力提升上去。
你可以“野心大”,但在提升能力的路上千萬不要“膽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