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2班的經線與經度這一小節被聽課了。我事先并不知道,上課的時候,胡老師跟著我來到了教室。內心一陣忐忑。
到教室時,就有好幾個學生在大聲的和我打招呼,感覺挺不錯。“上課!”“老師好”聲音弱弱的,整個不在狀態。于是我再說了一遍“上課!”“老師好!”嗯,這次不錯,有點上課的狀態了。這是我從以前高中老師那里學到的小技巧,用起來還不錯。就這樣我開始了我的課堂。
首先復習緯線和緯度的相關知識,之后,通過緯線的學習,引出經線,并根據緯線相關知識,完成經線主要知識點的表格。整體反饋較好,但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并不能調動全班的積極性,學生會專注的聽,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及時反饋。完成表格后,依據緯度相關知識,分析經度的特征,情況也和之前一樣。最后,簡單提了以下經緯網定位, 并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經緯網坐標,其余同學在紙上寫,學生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可見并未真正理解。
課后,胡老師反饋說,上課整體條理清楚,不怯場很不錯;但學生調動不夠,講的太多,學生活動不足,單個學生提問可減少;教學進度有點太快,應該給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消化知識點,還有學生針對課堂問題進行討論時,可以給學生時間討論,不要打斷;語言應盡量形象化,可配合適當的板圖、板畫,如在解釋緯線特征時,與其用地球儀比劃,不如在黑板上直接畫出緯線圈示意圖。在描述東西半球劃分時,不要用往東、往西這些詞匯,會讓學生更混淆,應該用學生更為熟悉的左右。在分析經緯線時,可直接讓學生在地圖上描出某條經緯線等。
很感謝胡老師來聽我的課和提出的建議。在課堂教學中很多細節上的內容需要重點關注,而自己在設計時便是這樣設計的,當局者迷,很難區分。下次課會考慮拿手機錄課試試。
這次課胡老師說一個問題我覺得很值得思考——部分學生的課堂。無論是主動舉手,還是教師點名讓單個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其實很多情況下都處于狀況之外,并沒有在思考。而回想自己在中學,甚至在大學的時候,通常都是老師提問之前,緊緊的把頭埋下,腦子里飛速思考答案,不敢看老師,更別提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了,但只要老師把一兩個學生叫起來后,便如釋重負,處于狀況之外了。越到后期,甚至覺得自己在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多少有點“看戲”的心理。
好在初一的孩子們在自我表現上還是相對的積極,只要他們會回答,便會舉起手,但也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從來不舉手。他們上課效果如何?由于初一的地理課是不允許在課后布置作業的,那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應如何評價?說到這里,我想起心理學中對學生的分類,其中有一類學生是安靜型的學生,他們在課堂和班級活動中不會主動表現,總是很安靜,很多教師以為他們內心自卑、失落,但事實上性格如此,他們的安靜不代表他們不參與思考。那這樣的學生又如何與那些狀況之外的學生相區分呢?
單個提問的弊端我之前未曾思考過,怎樣才能讓全班都高度參與進來呢?小組合作我想過,但胡老師又補充了一句,說孩子們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其實又是拔尖的學生發揮主力作用。那么小組合作應怎樣設計呢?(待解答)
此外,這幾節課下來,我深深的覺得教學里有很深的學問,也有很多的技巧,很有趣。但我顯然現在學藝不精。其中讓我最最發愁的是,目前經線、緯線這些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出彩,準確的說,是不知道怎樣去設計,一節課40分鐘,很短很短,小組活動花費時間,且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任重而道遠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