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覺得自己堵得慌。”
“哪里堵得慌呢?你可以試著把手放在覺得堵的地方。”
來訪者的手輕輕地按在胸的正前方。
“現在你能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嗎?”
這是發生在昨日性格注冊分析咨詢師課堂上的一幕,洪新老師和學員之間的一場訪談展示和體驗。
我也試著把手放在同樣的位置,閉上眼睛,我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我和我自己在一起,我能真實感受到我自己。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照料你自己了呢?”
洪老師的發問,聲音很輕很穩,但是有一種力量,讓人慢慢地打開了一種內在空間,看到一些事實,關照一些情緒,發現自己未被滿足的期待,讓人看見并承認所所經歷的人生本來的樣子。
只是看見和承認他們,就已經開啟了自我成長的道路。
我們都知道和明白的聆聽的三個層次,我們也知道薩提亞冰山模式圖,我們也是在發問,立體地系統地全面地發問,在感受,價值觀,期待,渴望層面來回穿梭。可是,洪老師,您是如何做到這般舉重若輕,行云流水,怎么就能精準地切入,并且切到那個關鍵點呢?我好奇地問。
洪老師說:當你看到路口的時候,你還不轉彎嗎?那又是什么時候能看到路口呢?你不上路又怎么能知道呢?
總得去試試,如果我們是臨在的,關注的,好奇的,開放的,支持的、陪伴的,我們雙方都可以安全地進入那個內在空間,不是去大刀闊斧的動手術,也不用借助程式化的語詞,只需要和你一起去看見一些被遺忘和掩蓋的事實。
而當年學習薩提亞家庭聯合轉換治療時,John Banmen是如此回答他的,因為今天是星期天。
今天是2017年11月5日,星期天,我們繼續開啟探索心靈之旅,期待讓自己更有力量,也更有智慧,能夠自助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