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幾年前,我聽過一種說法。我們每個人都被命運圈著,無論你掙扎還是接受,它都毫不留情地推著你往前走,而你的掙扎和接受,恰恰只是命運圈著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我非常愿意相信這種說法,就像我相信自己所經歷的種種,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我們這些人,一生都在被推著往前走。從小學畢業到初中畢業,從高中畢業到大學畢業,命運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讓我們在一個終點分別,又讓我們在另一個起點重逢。
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每年的這個夏天,總有一茬人送走另一茬人,離別,并且等待。
四年的時間,在不經意的驀然回首中走向終點,也在我無數次的輾轉反側中奔向明天。四年來,從青澀到成熟,從“小鮮肉”到“老臘肉”,每一次成長都在摸爬滾打。曾經經歷的那些失敗與痛苦,曾經獲得的榮耀與光輝,都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被湮滅。唯一留下的,就是冥思后的啟悟和回味后的祝祈。
二
2013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我被一場高考拉進大學的校門,第一次離開家前往一千余公里以外的陌生城市,有長久的期待,有遠方的夢想,也有未知的忐忑。那時候,我在火車上,一個人望著車窗外不斷后退的風景,看著車廂里如我一般遠道求學的學生,突然想起我的父母,他們含辛茹苦將我養大,而今又親手將我送出家門,這似乎是所有父母無法擺脫的宿命。當時,我在凌晨的夜里寫下這樣一首詞:
滿庭芳(并序)
霽雨新虹,綠槐舊檻,斷續香惹柴樓。屢來揮手,愁悵送行舟。回望憑江別處,平生念,疏影風流。空搔首,書窗如夢,夢里淚無由。
悠悠,云外有,飛來捷報,重喚嘉猷。喜千里征程,壯志難休。直把英雄氣慨,一點點,振作方遒。從茲后,不分辛夜,讀萬卷春秋。
曾經夢幻般的現實如影隨形,巨大的憧憬使我小心翼翼地審視著我的大學世界。在進入大學以前,我設想過無數個大學生活的故事情節。比如某一天,我會提著一只笨重的旅行箱,被一輛汽車送進校園,然后把最初的第一印象都定格在心里最深的角落;比如某一天,我會在校園的石凳上坐著,看著太陽一點點從天邊溢出,又從天邊一點點收回,把天空鑲嵌成可人的模樣;比如某一天,我會數著臺階,一步一步走向教學樓的教室,聽課、做筆記,然后再從容的走向圖書館。
然而,期待終究只是期待,五味陳雜是繼之而來的情緒。第一次走進河北大學的校門,教學樓很古樸,宿舍樓很破舊,卻都被打上了歲月斑駁的印記。那幾天,我匆匆忙忙地辦完各種手續,又匆匆忙忙地上課下課,原來預想的故事情節被生生撕裂,散漫在各個角落,淪為一種悲劇的記憶。
我的大一生活,在自以為是的忙碌中經歷著失敗,也在日復一日的讀書寫作中汲取著養分。那時,我常因沒有學到喜歡的文學專業而沮喪不堪,調劑到社會工作專業并非本意,只是無奈。在大一的第一學期,我加入了四個社團,整日忙于策劃、開會、編輯校報,從忙碌到盲目,雖然社交圈在不斷擴大,但生活狀態早已偏離預定軌道,學習成績也因此而陷落低谷。那時候,我的內心焦灼,只是迫切地想要蛻變。在大一的第二學期,我幾乎退掉了所有社團,在班里競選為團支書。讀書、寫作和學習逐漸成為了我生活的全部,我不曾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從不敢有停下腳步的想法,因為我知道一旦停下,就會再次萬劫不復。當我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讀過上百本書,當我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默寫過專業知識,當我看到各科成績都是80+和90+的分數,我突然覺得,所有努力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
大二的一年,是我最為感性的一年,是我收獲最為豐碩的一年。
曾經無數個失眠的深夜,我在鍵盤上敲下一些文字,只是為了排遣那時的痛苦與孤獨。我就像是一個老農,扶著自己的犁頭,風雨無阻地在僅有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
我寫給失眠的夜色,寫給美好的旅程,寫給殘敗的廢墟,寫給虛幻的夢境,也寫給無處安放的靈魂,我想這就像愛情一樣理所當然,只要彼此有情,便無法排斥,也無從逃避。所幸的是,我寫下的這些零碎的文字,能夠有機會一次次變成報紙雜志上的鉛字,為我帶來為數不多的稿費和榮光,并在那里重新找到了文學意義上的另一個自我。
那一年,我用稿紙上的文字鋪陳我的所有努力。從校一等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到校三好學生、優秀團干,從參與老師課題到征文比賽獲獎,從一張張榮譽證書到一筆筆獎金稿費,我的眼界并未局限于校內,而是延伸到校外。我用自己每一次努力換來的成就,不斷書寫著我的故事。
那一年,我在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縫隙生活。讀書讀得多了,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去外面看看。走過宏偉帝都的北京,才懂得滄海一粟的微不足道;走過莊重古都的南京,才知道持之以恒的德厚流光;走過內斂泉城的濟南,才懂得保持謙卑的難能可貴;走過帆船之都的青島,才明白恢弘博大的胸襟氣度;走過渤海之濱的天津,才懂得質樸本真的深厚底蘊。每一座城市,都留下了我的腳步;每一座城市,也都留下了我的詩歌。這段詩與遠方的日子,始于秋天,終于夏天,在我的大學生活留下了珍貴的記憶。
四
時間就像沙漏,從頂端抖落到底端,在靜止的空間把自身拉成長長的影子,用一把尖刀傷到所有敢于直視它的眼睛。大三的一年,有些平靜,也有些平淡,甚至已然忘記曾經做過的事。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所以我知道,七秒過后,它們或早或晚會忘記一片海,忘記曾經經歷的所有。而我在365個日夜里,沒有忘記夢想,沒有忘記希望,沒有忘記教訓,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沉淀豐富的寧靜。
我不再高調,在默默無聞中進行一場逃亡。我開始隱匿自己,無論是發表文章還是征文獲獎,無論是主持項目還是參與課題,我只是將它們最終的生命形態放在哪里,讓他們安安靜靜地躺在我的檔案盒里,不像以往那般招搖過市。那時候,我堅持讀書,堅持寫作,堅持學習。在準備考研的過程中,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備考中,雖然那時不知結果如何,卻依然義無反顧地堅持著。我們每個人,總會對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滿無畏和反抗,而不管我們本身有多么渺小,不管我們是否值得被人忘懷與紀念。正如《蘇菲的世界》中所說:“但我們生命中的意義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創造,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
去年的六月,一位學姐在畢業離校前請我吃飯。她說,“不管別人怎么說,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既然選擇了就要好好地堅持下去”。這句話,讓我感動至今,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曾經的經歷對我的未來究竟意味著什么。那晚,我寫下《無風的夜晚》,其中幾句這樣寫道:
其實我們都是一陣風
命途很短,而時間很快
等待將來,也等待過去
即使被流放到,無人的角落
也還是會有鐘聲的,余音響起
我們每個人都在走著自己的路,我相信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安詳,一天比一天寂靜,我們只需虔誠地低下頭顱,讓自己的心一直走在遼遠的路上。我們評價別人,可以用結果;但評價自己,只能用過程。我想我們所做的每一次決定產生的每一個結果,本身就是一種過程,無論結果是好是壞,我們最終都會在不經意的某一刻懷念那段時光。所有的努力,其實并非全是為了實現夢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找到一種讓生命蛻變的執念。
五
這一年,是我在大學的最后一年。
當看到考研成績因十幾分之差而無緣夢想的學府時,說沒有懊悔是假的,沒有遺憾也是假的,但我相信這個過程比結果重要是真的。
我突然想起,在火車上哭泣的那個青年。今年寒假,我從學校回家的火車上,偶然聽到鄰座的一個25歲左右的青年邊哭邊打電話給家人,他說:“媽,對不起,本來說好了賺錢了才回家的,結果……”他蜷縮在座位上,極力壓制著自己的哭聲,“但是我盡力了,媽,我不后悔。”那一刻,我感覺社會從未如此真實。每一個流動的小人物都身懷艱辛與不幸,雖然好運此時并未眷顧,但他們仍然在為一生所愛之人打拼。
在考研的一年里,我的生活浸透著太多的辛酸與汗水,然而我從未放棄過追逐夢想,因為我相信百分之一的成功一定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海明威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所以我很感謝這次失敗,給了我繼續二戰的決心和勇氣。
2017年,注定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今年,我自費印刷了《南城以北》這本書,書中精選了我大學所寫的古體詩詞、現代詩歌和散文,有的是獲獎過的,有的是發表過的,有的是新近創作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大學生活的大半部分,讓我對未來始終保持希冀。今年,我會繼續考研,繼續讀書,繼續寫文,繼續把日子過成一首詩的模樣。無論未來如何,我只想把當下的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優秀不夠,我必須無可替代。
六
我還年輕,還走在路上。
我瘋狂迷戀著在大學的這些生活,也不過是想用這唯一的時間節點記下我的過去,我的現在,我的未來,以及我的一切。那些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發生在我生活中的事,都早已在我內心深深地扎根。它們珍貴無比,而我只能報以終生銘記。
啟功先生說:“入學初識門庭,畢業非同學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卻在生平。”大學四載,時光匆匆,但師恩浩蕩,未敢忘懷。當初,我遠道求學離開陪伴我數年的親人和師友;而今,我涉世立身再次離開培育我四年的母校和師友。唯有將大學四年遇見的人、經歷的事,放在內心溫暖濕潤的位置,在以后某個時候想起,會不自覺地嘴角上揚。
河北大學是我的母校,她的發展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正如我在《河北大學賦》中所寫:“尊賢尚德,復心弘道,瑞我河大,永不朽兮。為其殷昌而盡心竭志者,唯吾輩矣!”希望我們走出校園的每一個學子,都能一直記得,母校是我們最溫暖的依靠。那里,有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有我們的青春和我們的夢想。巍巍母校,昭昭師友,超凡絕塵,已為寓言。
注:本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用作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