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只是你認為的那個點,其實,人生處處都是十字路口,因為每個時刻你都在經歷,只不過自己意識不到罷了。
經常有人問我,我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到底該插本好,還是工作好?
對于這樣的問題,我被問太多次了,然而我不了解她,怎么可能給建議呢?只能很籠統地說,看你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插本/考研和工作注定有一條路是絕對更好的,那么另外一條路還會存在嗎?早就被人屏蔽掉了吧,哪還有現在的糾結?就像九年義務教育,就讓絕大部分孩子斷了當童工的后路。
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只是你認為的那個點,其實,人生處處都是十字路口,因為每個時刻你都在經歷,只不過自己意識不到罷了。
每一次選擇,都存在機會成本
每一次選擇,都是衡量利益的一次決定,拋棄了的那個,就是你當前選擇的成本。
比如你選擇在閑余時間玩游戲,那被你丟棄的可能就是看書(也有可能是其他),你付出的最大代價就是看書的長遠利益,這就是你的成本。
會選擇當然重要,這意味著你能在N個選項里挑出利益較大、成本小的那個。
所以,最近幾年,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說回顧你的人生,其實重要的事情就那么幾件:高考選專業選學校,職場選行業選工作,婚姻選對象選家庭……
這些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跟你當下的生活是否幸福有著莫大的關系。因此當對比現在的狀況,再想想曾經,你會發現:“呀,好像真的是這樣。” ?于是乎,這種說法就流傳出去了。
這些所謂的關鍵節點是否真的就決定了命運?容我想想。
若人生也分AB,該多好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這句話:我很后悔過早出來討生活,我這個年紀應該是在學校好好學習,而不是現在這樣,把生活搞得一團糟。
很明顯,她現在的生活可能不太如意,而她將罪責推到某一次的選擇上。
怪自己沒有選擇好,總比怪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好目前的問題要好得多,畢竟選擇可能還存在一小部分運氣,這樣對自己的責備就能少一些。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算不算也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呢?
每一個過得不如意的人,都會想看看另外一條路的風景,好像當初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就能過得更好。《荼蘼》這部7集臺灣電視劇就是講了女主角的AB兩個人生過程。但我們的現實的人生只有一次啊。
無可否認的是,人生的關鍵節點的選擇會有不同的命運軌跡,所以這種想法也能理解,沒毛病。
但,有些人會認為別人天生會做選擇,選的路都能走出好結果。這是有毛病的。
選擇是方向,努力是程度,方向大于程度是一個常識,而提升自身的成功概率則是讓選擇的無數個方向都盡可能多的導向正確。
因此,應該是:提升自身成功的概率>選擇>努力
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做對選擇題的能力。
為什么說馬云創業失敗了4次,依然繼續?
在創業路上,他一定要內心非常煎熬的,自家人的反對,朋友的嘲諷,創業伙伴的不信任等等。很多人可能在這個時候就選擇另外一條路了。
很多人會認為,這次是馬云選擇對了,認為是“選擇”成就了馬云。其實關鍵根本不在這里,是因為他是馬云。我相信,如果當時阿里巴巴失敗了,他還會繼續創業的。他能承受住壓力和風險。
所以,對一些人來說,基本選什么都不會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叫做:“總能在現有狀態下達到最佳。”
有些人輟學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不輟學依然可以,所以并不是比爾蓋茨輟學這件事情選擇對了,而是他如果沒有輟學也極有可能是選對了的。
所以這真的關選擇的事嗎?關。但更重要的是,先成為一個可以打好爛牌的人,這樣你會發現,不管怎么選擇,老天似乎都特別偏愛你,也不是運氣夠好,而是你的贏面本來就很大。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很多時候你以為看清選擇了,其實,不一定。
就像我自己,當初因為想要學習喜歡專業,放棄復讀,最終選擇了湛江師范,由于現在并不打算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父母和朋友就可以懷疑我的選擇。
其實,這關選擇什么事呢?
無論怎么選擇,我們都可以在當下現有的條件下做到最好,若是做得不好,也并不代表去了另一頭就能夠做好。
對有些人來說,哪里都是陽光;對有些人來說,哪里都是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