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做人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寫作也一樣,好的文章是打磨出來的。修改、打磨,是寫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初稿可能只用一兩個小時,而后期打磨,所花時間是遠長于寫作本身的。
一篇初稿,放置兩三天之后再修改,是合適的。三點建議:
1、調整邏輯
把邏輯抽出來,看能不能抽出框架來。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寫故事,有時是拋出幾個故事,引人思考,得出結論。有時是一個故事講透,繼而聯系到世界觀和大道理。我喜歡故事中講道理的手法。但是,有時,故事寫著寫著就跑偏。偏題的素材如長歪的樹枝,我們要顧全大局,圍繞中心,毫不猶豫的刪掉。
豐富素材。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看看通篇的素材是否有說服性,是否對別人有價值,有借鑒意義。好的文章是真實描寫加虛構。如果僅僅是還原生活,平鋪直敘,是不能稱之為“創作”的。
這里要著重說幾句,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做生活的有心人,尋找更有說服力,更貼近主題的故事。搜集素材,可以去“知乎”搜索關鍵詞,搜索故事,搜索金句。可以去微博搜索熱門事件。同時注意,不要忽視片段的整理,隨時靈感記錄,因為靈感的積累也可以醞釀文章。認真觀察多思考,有了想法先思考先構思先醞釀,寫出來,而非第一時間找人傾訴出來。
對于打算把寫作當做長期工作,以文立命的人,必須要有素材庫。按不同主題建立不同的文件夾,每周定期整理文字和圖片。
2、通讀全文
出聲朗讀或默讀,這樣,可以及時發現不通順的詞句。語感好的話,可以不斷調整,使詞句的節奏更完善。寫作是寫“話”而不是寫“文章”。句子要口語化,流暢,平易近人。寫的是文章,讀出來是話。打磨文章時要反復念,是不是上口。
養成好的語言習慣。葉圣陶說,“語言是有聲無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無聲的語言。”說話、寫文章一個道理,生活中能說好話,就能寫好文章。講話是什么風格,那么文章八九不離十就是什么風格。
自我認知加朋友反饋,我大體是個干脆爽朗、敞亮幽默、簡單易樂的人。我的文風估計也大體如此。希望通過學習和堅持,讓文章更有深度,對讀者更有益處。
細節豐滿,才會引人入勝。文章和文章之間的區別在于詞匯。好的文章,詞匯量大,生動,準確,細致,不是華麗、晦澀,而是恰如其分。如何提高對此的把握?可以常備一本近義詞詞典。掌握好細節描寫,故事就成功了一半。
3、重新取標題
首先看題文是否相符,然后擬定吸睛標題。在掌上互聯網時代,時間匆匆,信息海量,讓人有興趣點進去才是王者第一步。如果想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杰出新媒體寫作者,那就為爆款標題下功夫吧。白教主對簡書的三十天熱門文章的題目,經過分析,總結出熱文標題的四要素:數字、金句、強烈對比和你我他特定人群。
文章不厭百回改。璞玉,精雕細琢,方可成器。
PS:文章平臺如璀璨星空,好文章比比皆是。任何人的差距不是方法,是行動。互聯網時代,沒有秘訣秘笈,缺的是行動。多讀多看多抄金句多應用。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