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朋友討論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一個群體中的少數派和多數派,誰會影響誰?
估計大多數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是多數影響少數。
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就說的是這個道理嗎?
從社會心理上來講,人普遍有從眾心理,個體總會受群體影響,會自覺地讓自己的行為和大多數人保持趨同。
事實好像也是如此。
我們總希望能加入好的團隊,最初擇業傾向于選擇成熟的大機構,都是為了能進入一個好的環境,能更多地學到有用的東西,不斷提升自己或做出更好的業績。
甚至我們想讓孩子進入好的學校,不僅因為好學校有更高教育質量和更好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有群體環境方面的考慮。誰不希望孩子處在一個積極上進的環境中呢?恐怕沒有家長想讓自己孩子周圍都是些無心求學、不求上進的同學吧。
不難發現,以上這些做法,都是基于我們認為多數能影響少數的觀點。
但現實中,我們又常常發現,還存在與之相反的情況。
我記得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會把那些調皮搗蛋成績不好的“差生”安排在幾個好學生中間,這叫“先進帶后進”,希望好學生能夠把“差生”帶好。(特別聲明,這里“差生”并未歧視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只是舊時習慣的叫法。相反,有些成績不好的學生,長大后反而有了很大的成就。)
有時這一招是奏效的,但也有的時候,會出現相反的結果。那些原先的好學生反而受到調皮搗蛋學生的影響,開始上課說話,下課貪玩。
事情發展到后來,好學生家長不樂意了。老師無奈,只好把那些所謂的“差生”安排在教室后排,以盡量減少對其他同學的影響。
可能有人會說,孩子自控能力差才會這樣,可成年人中卻也存在這個現象。
往往會有這種情況,一個單位或一個團隊,如果出現了一個工作非常不負責任,一貫偷懶耍滑的成員,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到團隊其他成員。大家都開始偷懶,整個團隊的風氣就會慢慢地變壞,團隊整體水平開始下滑。
這就是常說的壞蘋果理論。
一箱蘋果中,一旦出現了一個壞蘋果而沒有及時揀出來,很快那些好蘋果就會很快出現腐爛的現象。
同樣的,群體中如果出現了一個具有優秀特質的成員,也會對團隊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能夠提升群體的整體水平。
我們仍以學校為例。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年級,同樣老師教的兩個班。如果其中一個班,有幾名出類拔萃的學生,這個班很可能會形成一種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從而帶動全班整體成績大幅提高。
而單位或團隊中,如果引入個別優秀的成員,能力很強,而且盡職盡責,也會影響和督促其他成員以同樣的態度工作,團隊的整體水平也會有所提高。
看到這里,你可能有些疑惑,到底是少數影響多數,還是多數影響少數。到底是誰會跟誰走?
帶著這個疑惑,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影響群體的少數派,可以發現,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堅定!即不容易被改變。
比如團隊里那個偷懶耍滑的成員,很可能那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是他一貫認為正確的處世方式,不愿輕易改變,表現得相當“堅定”。
我小時班里那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他們就是一門心思地愛玩,并不認為那有什么錯,這也是一種“堅定”。
而非常拔尖的學生或團隊優秀的成員,他們有著自己明確的價值判斷,有明確的方向,不容易受人影響,這更是一種“堅定”。
這些個體相對于大多數人,顯然都具有更強的意志力,不容易改變,對認定的事情或目標更加狂熱,很容易成為群體中的“領袖”。
而大多數人則更多地表現出從眾特點,容易被具有以上特質的“領袖”所打動和帶動。
綜上所述,誰會影響誰?取決于誰更堅定。
搞清楚這一點很有價值,尤其是作為一個團隊的管理者,如果想保持并不斷提升團隊的品質,就要找出團隊中最堅定的那部分成員。
如果“好蘋果”更堅定,那這個團隊是幸運的,團隊成員可以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團隊整體水平也會不斷提升。
而如果“壞蘋果”更堅定,就要及時剔除。
如果無法剔除,就要及時引入更加堅定的具備優秀特質的成員,產生更大的良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