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很平凡,宛如滄海一粟,但在我心目中,她是偉大的。

母親是個苦命人,12歲沒了父親,18歲又沒了母親,可憐的母親和兩個哥哥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后來,兩兄長相繼成家,母親也由媒人搭橋牽線嫁給了父親。

那時父親在外工作,可微薄的工資難以支撐家里的所有開銷。為了補貼家用,母親只好一邊照看我們,一邊上地干活掙工分。由于母親身單力薄,掙不了幾個工分,所以,每到年底生產隊分糧食,就數我家分的最少。可是,不管日子再難,母親寧肯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我們吃飽穿暖。

曾記得有一次,母親做好了紅薯蒸面條后喊我們吃飯,自己卻悄悄躲進了里屋。正長身體的我們看到那軟香筋道的蒸面條,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等到母親來吃飯時,已經所剩無幾。我們問母親吃了沒有,母親連說吃了吃了。多年后,母親告訴我那天因為飯做的不多,她故意躲了起來。我問母親為什么這樣做?她說:“不為什么,只因你們是我的孩子。”多么樸素的一句話,多么意味深長的一句話!這句話,詮釋了母親的心聲,涵蓋了多少母親的愛意啊。

母親就這樣一直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從我記事起,母親每天都是第一個起床,打掃院子,喂雞,喂豬,做飯,吃完早飯后又匆匆下地干活,晚上還要坐在微弱的燈下給我們做鞋和衣服。尤其在八十年代之后,母親更像一個陀螺不停地旋轉。

八十年代初,70多歲的奶奶不慎摔了一跤,腿骨折了,然后就癱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很自然,伺候奶奶的重擔就落在瘦弱的母親的肩上。當時,已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包到戶,母親既要侍弄莊稼,又要做家務活,還要照顧臥床的奶奶。可是,瘦小的母親沒有一句怨言,硬是用她那柔弱的脊背扛起了這個家。那時,我在外地讀高中,每到周末回家,總是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為了家人的歲月靜好,母親的身子不再挺拔,原本光滑細嫩的雙手長滿了老繭,眼角悄悄爬上了皺紋,頭上依稀可見一些白發。不知不覺中,母親老了!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絲傷感。

有一次母親從地里干活回來,踉踉蹌蹌走進屋里,身子一下子癱倒在床上,話也不想說,那樣子,仿佛一連干了幾天的重活,撐不住了,顯得疲憊不堪,軟弱無力。看到母親難受的樣子,我心疼地說:“媽,我不上學了,幫您干活吧。”母親聽到這話就責怪我說:“我這么苦是為了什么?只要你用心上學,我累點不算什么。”

母親的話猶如一劑強心劑,給了我無窮的力量。為了不讓母親失望,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我撲在學習上,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數九嚴寒,不管是校園內昏暗的路燈下,還是幽靜的小竹園里,都留下了我拼搏學習的身影。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八九年的暑假,我收到了錄取通知書,母親喜不自勝,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那微笑,一直蕩漾在我的心田里。

可是,生活總是苦樂相伴。誰也沒想到,十一年后等待母親的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二零零零年七月底,我的弟弟不幸意外身亡,母親哭得肝腸寸斷,悲痛欲絕,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人生最痛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在那些幽暗的日子里,母親天天泡在淚水里,她吃不下飯,更不愿見人,很久都走不出失去兒子帶來的傷痛。時間是治療憂傷的唯一辦法。直到一年后,母親才慢慢走出灰暗的日子。后來回憶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母親總是說:“人的一生,什么意外都有可能發生,但不管發生了什么,只要心態端正,不消極,不頹廢,不沉淪,不悲觀,最終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母親一生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幼年喪父,中年喪子,可萬萬想不到的是,母親到了老年,家里經濟條件終于好轉時,無情的疾病又與她結下了不解之緣。

曾記得在06年的秋天,母親被查出患有慢性疾病,從此后,我陪母親踏上了漫漫的求醫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體力的不支,母親的病情日益嚴重。到了去年,母親心肺已經衰竭,肺部出現纖維化,極需吸氧。在這種情況下,我聽從醫生建議給母親買了一臺制氧機,可是母親執意不用,她認為,人老了,零件壞了,吸氧沒啥效果。我為此一直黯然神傷,后來慢慢想通了,盡人事聽天命,一切順其自然吧。

直到母親離去前5天,在我的堅持下才用上了制氧機。可是,輸氧并未緩解母親的病情,她仍像前幾天一樣,時而迷糊,時而清醒。幾天后,也就是去年農歷9月14下午二點零二分,母親依依不舍地撇下白發蒼蒼的老父親和她的兒女們,永遠閉上了眼睛。

從此后我回到老家,再也看不到慈祥、可敬的母親,再也聽不到她親切的呼喚,但她那正直善良、任勞任怨、勤儉持家、堅強獨立的高尚品德留給了我;她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的腦海里。我愛我的母親,她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