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是出差在外了。酒店厚實的紫絨窗簾,格擋住了清晨窗外的明亮。房間里依舊昏暗著,營造出一個將未完成的夢繼續下去的環境。手機鬧鐘鈴響,發出屋子里僅有的光,提醒我把耗散在夢里的心,撿拾起來拼裝好,去面對今天計劃里的一場會議。我照例賴在床上,把這幾分鐘交給慵懶的意志。手機隨意地翻著朋友圈中的“精彩”故事。
早起者
在我朋友圈每天排在最前面的分享內容,永遠來自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總是最早起床。雖然我本身就是一個“早起者”,養成的習慣是:清晨六點半左右就會自然醒。但父母更甚,尤其是父親。我在家中住的時候,就經常在夢里聽到父親在房間走動。早上醒來后,要么看到客廳的茶具水杯、零食瓜果排列地整整齊齊;要么就看到餐桌上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早餐,豆漿、包子、腸粉花樣十足,看上去透著清晨掛在空氣中的寒意。我的母親實際是貪睡的。為了每天清晨趕上上班的班車,她得早早起來。有時趕上我在廣州辦事,需同母親一起出門,反倒得提前到六點起床,才感受到她每日上班通勤的勞頓。但事實上,她和我父親在一個單位,在一處辦公。只是父親屬于干部,安排有車接送,時間也更寬松,會比她晚半個鐘出門。母親未提過搭父親的順風車的事兒,我們建議她自己開車上班,她也不肯,竟這樣一直過了好多年。到了周末,家庭活動若定義為賦閑在家,她就會好好睡個懶覺,睡飽睡夠后,再被給我們爺倆做午飯的責任感叫醒。
心靈雞湯
母親朋友圈分享的心靈雞湯都是給我看的,我好像是在一次吃晚飯的時候聽父親提起。我當然能看出來。因為在我迷茫的時候,心靈雞湯里加入了關于價值觀思考的藥劑;在我困頓的時候,心靈雞湯演變成了鼓勵奮進的功能飲料;在我被工作壓的喘不過氣的時候,心靈雞湯又變成了教人享受生活的清茶。我有時在暗笑母親提供的太多雞湯都自相矛盾。后來知道,自相矛盾的是其實是我自己的人生。早上的時候,我又看到她分享一篇雞湯文,講的是不要刻意尋求別人的認可。我是會認真地看完她的分享的,然后點贊,算是告訴她我看過了。當然,若是覺得十分受用,也會直接轉發在我的朋友圈里——那也是我朋友圈里雞湯文的唯一來源。
現實生活中母親”雞湯“的境遇就大不相同。和人家的母親一樣,她也從朋友圈里看來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養生飲食秘訣,并決心一試。試驗對象自然是我和父親。于是,近些年來,各種奇奇怪怪的植物、動物、或是說不上是植物還是動物的東西就充斥著我們的日常飲食。這些東西,會在一家人追劇的間隙,填滿我和父親的茶杯;會在晚餐上桌時偷偷出現在我最愛的菜肴里、會在湯勺攪動湯或粥的時候從碗底浮現出來。我總忍不住驚詫的問這是什么,在母親淡定的講出奇奇怪怪的名字之后,我看到父親面不改色的該吃吃該喝喝,像在給我做著榜樣。我一般不會買賬,皺著眉頭把碗推向前方,即便一會兒還得拉回來接著吃。直到有一次,飯吃到最后,父親看著只動了一口的一種湯說:“你的這個我實在喝不下去”。然后離席了,我沒忍住笑,也跟著抓緊撤退了。
養兒防老
昨天在飛機上看了一篇叫做《今天我們怎么做子女》的文章;晚上閑暇的時候,又讀了賈平凹的《我不是個好兒子》。回頭看看,自己似乎沒為如何與父母相處傷太多腦筋。每逢周末回到家里,就會陪父親喝幾口小酒、就會像小時候放學后那樣,倚在廚房門邊跟母親分享生活的故事。似乎對二老來說,也對我也沒有什么過多的要求。反而他們自己倒自得其樂,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與有沒有我沒太多關系。之前有段時間,他們一到周末就開車周邊出去玩,看電影什么的。反倒讓陷在工作泥潭的我好生羨慕。現在倒好,一個迷上了乒乓球、另一個加入了羽毛球俱樂部;不僅專業的成套裝備、器材早早入手,而且練球、比賽之類的事情,都安排的緊緊有條;更要命的是技藝不精的我,也慢慢從教練、下滑到陪練、最后淪落到觀眾的地步;陪他/她們打球的人,漸漸有了各種省隊、國家隊退役的球員。我突然覺得,這就是現代生活和大城市的魅力吧。我又突然覺得,這就可能正是作家楊照所理解的:新的”養兒防老“的意義——讓年輕人回過頭來,幫助他們面對和融入新時代的變化。其實這一點上,我是幸運的,畢竟父母在“接受新鮮事物”這件事上,從來是站在風口浪尖的——尤其是母親用手機藍牙應用打開我家小區的門禁以及父親給我展示他羽毛球拍上傳感器記錄的揮拍大數據的時候。后來我就想清楚了,我應該在家里的位置:對于這個世界,我得再走的快一點,再走的遠一點;然后依然回到飯桌上、回到廚房的門邊,把我能看到的花花世界統統帶給他們。